万松老人塔
共 1463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万松老人圆寂后其弟子为其建造墓塔。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万松老人塔。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万松老人塔时改为九级。
清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
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叶恭绰等人重修,辟大门并书石门额“元万松老人塔”。
1950年,万精舍同人叶恭绰等人请求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随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
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砖塔,并在塔前大门后建房三间。同年,万松老人塔维修中发现清塔内包着元塔。
2001年,万松老人塔维修竣工。
2002年底,万松老人塔向社会开放。
建筑格局
结构
万松老人塔位于塔院的中间,塔院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7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塔原为七级密檐式砖塔,清重修时将塔加高至九级。1986年重修中发现了清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原塔。墓塔为砖质,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该塔总高15.9米,密下不施斗拱,为叠涩封护檐,顶部为尖形筒瓦顶,最上为刹座和宝珠。万松老人塔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层小塔。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细腻。沿各层砖质梯阶顺级而上,可达塔顶。
特点
万松老人塔建造精巧。塔身分内外两层,外涂白色,东、西、南、北四面设券门,其余四面辟棂窗(假窗),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置有风铎(大铃)。
文物遗存
万松老人塔塔座基主壁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其中有石刻一块,上书“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永恩奉救重修”。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万松老人塔碑刻和名人题咏,建筑保存了金元时密檐式塔的风格,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80年,万松老人塔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10月20日,万松老人塔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万松老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3号。
交通指引
北京市内乘坐22路、38路、88路、143路、夜10路内环、夜4路公交车可到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