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共 179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8

历史沿革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远景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的发现始于1958年。
1973年,著名考古学家将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列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南方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场,并认为对研究明清时期矿冶技术具有较高科学价值。
1977年9月,中山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在西樵山发现了细石器。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水下考古调查
2015~2016年,佛山市南海区会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开展了两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于2016年对广东西樵山石燕岩水下洞窟遗址调查项目进行立项。
2017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调研了遗址。

遗址特点

综述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西樵山是一座古老的死火山,火山形成的独特岩石最适于人类打制石器,从而成就了远古的石器开采与制作。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狮脑峰东南,包括“天窗格”“石屏风”“石祠堂”等处,距今约3000~6000年前曾是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石器制造场,出产的霏细岩是制作细石器的主要原料,是广东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石器原料采集和加工中心。
著名景观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石燕岩
石燕岩采石遗址是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的代表,石燕岩内原本生长红色的粗面岩,适宜做建筑石材。当地居民很早就从此处采石建房,不仅西樵附近一带建筑物的墙基石、春臼、石柱、夹柱石多出于此,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也慕名前来购买石材。西樵山下有村名“石岗”,就是当年石匠在此采石到山下贩卖的交易场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对石材的需求不断增长,采石的技术越来越高,开采规模也越来越大。明代以前多为露天开采,明代以后发展为洞穴开采,多以斜井掘进。“天窗格”正是此种方式掘进的产物。为了便于深入采石,石匠在洞中留下部分岩石作为支撑柱,它们既如顶梁,又如列屏,把洞分成内外两进。外洞高数丈,洞壁凝珠含霞,虽六月而凉气袭人,巨大洞穴可以容纳千人;内洞因地下水充盈,已积水成湖,设有游艇专供游人探幽访奇,欣赏洞中有洞、洞里有湖的美景,抬眼望去,洞里的粗面岩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火山岩浆与海底砂石凝结痕迹。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开凿雕削,形成了石屏风、冬菇石、天窗格、石祠堂、景良亭等景观。
石屏风,就是一道道石墙,是采石留下的支撑物,如同房屋建筑的内墙支撑着上下天地。在石燕岩里,石墙随处可见。
冬菇石,圆而浑黑,上望似仙帽,下望似冬菇,因而得名。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天窗格
天窗格,是石匠采石留下的通天眼,石燕岩的山坡上有巨石横拦,中空成井口般的长方格,俯首下视,但见洞深十余丈,四壁直削如劈,故又名“险煞万仞”。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石祠堂
石祠堂,本是山中最大的矿穴。洞口狭小,仅容一人弯腰而过前进数步,隐约有光,步过小桥,豁然开朗。洞穴高达二三十丈有柱有墙,像宽敞的大祠堂。上有险道直通山顶,光柱由此透入,照在洞内奇形怪状的岩石上,给人以奇幻幽怖的感觉。据说,山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石工,采石技术精良,且古道热肠,被崇为匠师,他弃世后,工匠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山里的最大矿穴作为他的祠堂。石祠堂由此得名。

文物遗存

放在过道的半成品和成品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采矿现场遗留墙壁开凿的灯台、灯盏和陶壶等。

研究价值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是洞采石矿遗址,也是中国保存较好的水下采石场遗址,是中国少有的因突发事件定格的历史遗存,是凝固的古代采石场工业遗存,是解读珠三角石沟建筑的一把钥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及科学价值。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作为古代建材石矿工场,遗址内存在大量的人工开采痕迹及已经开采出来尚未运走的石材,不但可以复原古代采石场景,对于研究明清珠三角建筑风格、手工业发展情况也很有研究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遗址碑
2019年10月7日,西樵山采石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西樵山采石场遗址,路程约7.6千米,用时约14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