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转的是什么
步步高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智慧零售CEO彭雄,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中欧领读者」活动中,分享了步步高数字化转型实战经验,并与中欧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授方跃进行深度对话,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
● ● ●
彭雄 中欧EMBA2017
步步高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智慧零售CEO
1/ 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业务模式与管理模式的重塑。如果没有理论框架的指引,就容易陷入碎片化的IT建设,投入大而回报小。「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中欧方跃教授的数字化转型「2+3+4模型」,就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地图。我的分享也将遵循这一理论框架展开。
数字化「2+3+4」模型
( 图/方跃《数字化领导力》)
在启动数字化转型之前,我们主要的困惑有两点:
第一,为什么是数字化转型,而不是加强数字化?数字化转型转的是什么?
我认为最本质的区别是从SoR(记录型)到SoE(用户参与型)的转变。前者是流程与核算支持工具,是传统信息化的范畴;后者是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数字化服务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或创造用户价值。数字化转型,转的是业务模式与管理模式。
第二,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是全面展开还是从局部探索开始?IT与业务谁来主导?
方跃教授在《数字化领导力》中提到四种方式:1)全面转型;2)针对创新成立新的业务部门;3)内部赛马机制;4)并购。
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最终选择从局部探索开始,成立新的创新团队,采用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要开启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问自己:数字化到底有什么核心价值?我认为是连接协同和决策优化。移动互联网让连接和协同变得无处不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使企业决策更加优化,资源更好地适配,最终会促使企业组织走向平台化,打破组织边界,实现生态互联。
2/ 步步高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数字化到底如何驱动商业价值,我们怎样去创造价值?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效率的提升,二是用户价值的创新。
在组织效率的创新方面,步步高有一些特色尝试,包括三个方面:分工,激励,知识赋能。
分工是提高管理效率的终极方法,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分工会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但分工过于精细又会导致另外的问题——如何协同、如何衡量责任、如何激励。
现在,利用数字化工具,我们绩效的量化和责任的区分就比以前做得更好,同时通过在线学习为员工赋能,提高效率。
所以,数字化可以解决「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之困,既能促进分工,又能解决激励问题,最终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
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至关重要,必须基于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禀赋,制定一个有效的路径。
我们最初设想是从线下实体店的用户购买体验开始,然后过渡到线上交易平台,最后到数字化运营,包括用户运营、门店的数字化运营、供应链运营。但在实践过程中,步骤仍有所调整,数字化运营更加提前了。
总体而言,步步高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可按照方跃教授的理论模型来总结。
第一,提高客户界面的数字化。目前,步步高「Better购」小程序作为内外流量入口与会员系统打通。停车、购物、分享裂变奖励、商品闪电送达均可通过小程序完成,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全渠道运营闭环,完成了消费者购物历程的全面数字化。
目前,步步高数字化会员超过2100万,小程序日活达到30万,日均订单超6万,线上的销售占比达到17%,对于线下零售企业,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的数字。
第二,提高现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步步高有一万多员工在卖场工作,过去是很难进行管理监督的,全面数字化后目标就是要打造可量化、可评估、可追溯、可优化的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数字化闭环,将现有流程、指标、任务全面数字化,实现员工责任和绩效可追溯,最后基于以上数据做归因分析,进行诊断和优化。
第三,提高整个价值链的数字化。这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需要对管理模式、价值分配进行重构,否则很难实现本质性的改变。
如何打破大锅饭,激活员工?不量化无管理,我们通过数字化系统,识别关键过程KPI,从量化结果变为了量化过程,为绩效量化提供依据。
基于绩效量化,全面实施合伙制,推动组织平台化转型。每个门店的核心合伙团队有30%增量利润的分享权利,以「个人贡献系数」(包括工时/业绩贡献系数、KPI、岗位分配系数)进行综合打分,最后得到分享比例。个人的贡献得到了清晰的量化,能够促进每个人努力工作,避免吃大锅饭的现象。
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型,但用工波动非常大。为此,我们推出类似于滴滴抢单的「动态用工、科学排班」的运营模式:通过动态用工平台发布用工需求,空闲的员工可以通过平台应征,按件计酬。这就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门店的整体运转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总结我们转型实践心得体会,对数字化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数字化不只是效率工具,更将重塑组织能力、推动组织变革。
在当下不确定的VUCA时代,数字化的意义关乎企业生死。
我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一个理论框架指导;其次需要深度的思考,认清事物本质;最后要做到蓝图的系统性,实施步骤可以微调,但路径要合理。
其中,价值链的重构和组织变革最为至关重要。因为:利益既能让人成为抗拒者,也能让人成为支持者。
● ● ●
「中欧领读者」实战对话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构建
方跃: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需要组织上的保证和准备。步步高的转型选择了创立独立的创新团队,当时的团队是怎样的人员组成,工作如何向前推进?
彭雄:2013年我们就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但走了很多弯路。第一次是外聘独立团队,但与原来业务脱节,所以不太成功。第二阶段是在原有业务团队中组建一个新部门,但受限于原有的业务和审批流程,推进也很困难。
直到2018年,我接手数字化转型工作后汲取了前两个阶段的经验与教训,创立了新的独立团队,但创新是以现有业务为起点,最初是由6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和10人的业务测试团队组成的,都是来自于一线。
所谓独立,就是给我们一块试验田,任何创新不需要任何人审批,这就保证了迭代速度。我们到一线去了解问题,观察到一个小问题就按照MVP模式做业务测试,判断这个方向是否可行,然后再进行IT研发。2019年的推进速度就特别快,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团队到底采取哪种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团队里至少要有业务专家、产品经理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专家,形成能力闭环。如果每个环节都要去临时调用资源,效率就太低了。另外非常需要一个数字化领导者,既有技术背景又要懂业务,特别是要有战略眼光和数字化领导能力,可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创新管理模式如何赋能员工?
方跃:步步高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上的创新非常有特色,低成本、低风险,又能快速推进转型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一些阻力?在创新管理模式赋能员工方面有一些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彭雄:的确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是非常痛苦的一个阶段,因为要驱动每个组织重新进行权力分配和价值链的重构,这是非常困难的。实施计价薪酬,对员工来说就会受到销售淡旺季波动的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全岗位所有工种进行动态流程规划。同时我也做出了承诺:员工收入增长是唯一的目标,如果员工的收入没有增长,那就说明数字化失败,我自己就下岗。通过这一重要承诺取得他们的信任。
但对中高管的触动主要是部门的权力,数字化转型后管理监督工作会大幅减少,如果仍然维持职能型、中心化的组织模式不变,管理部门的影响力与价值都会大幅降低。所以,我们通过合伙人机制进行平台化管理,门店和区域是两级利润中心,总部职能部门从管理转向赋能,按照绩效提成。比如人力资源部可以到门店去辅导人效提升,按照提效比例形成绩效KPI,他们就能拿到更多的奖金。
数字化不仅仅是硬件投入
方跃:很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投入可能很大,但不一定有多大的效果。步步高转型过程中的投入产出ROI如何?是否有很高的IT设备和服务费用的投入?
彭雄:总体来讲我们的投入产出ROI是非常高的,因为并没有太大的硬件设备投入。每一个小项目,由一个业务团队做1周-1月的验证测试,测试期间尽可能手工处理数据,不做IT开发。大概3万-20万的成本就可以验证出来是否有效,之后才做大规模的开发。
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去考虑这个事情有没有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边际成本是不是很低?
步步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式员工将近2万人,每年的人力成本有10多亿。简单提高某个细节流程的操作效率,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技术首先应用于绩效管理,从而激发所有员工去创新。比如「动态用工」,其实是并不复杂的算法和移动化工具,但能够产生很大的规模效应。如果仅仅为了提高信息化买一大堆硬件,那个 RIO一定是负数。
四步走推进数字化转型
方跃:步步高如何区分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彭雄: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我认为其实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迭代,你可以从一个很小的点开始,选取某一个闭环场景,按照这四个阶段去推进:0-0.1,业务试验探索阶段;0.1-1,可行之后迅速形成标准化流程,产品要有规模复制的效率;1-10,产品测试阶段,在一个区域里要完成多样性、小范围测试验证;10以后,就是在全公司推广。过程中可能有多个场景在交叉迭代,但要有一个评估标准,就是现有的核心业务在什么阶段完成一个基本的转型。
数字化转型成功三指标
方跃:您如何定义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要素?
彭雄:我个人的体会是,以下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第一是组织效率和利润要有明显提升。如果是一个小的提升,那只是一个优化,数字化成熟以后,应该有极大的标志性的提升。
第二是要形成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可复制的组织能力。短时间的努力可以创造利润的增量,但不可持续、不可复制,必须要实现组织能力的数字化,比如在线学习、绩效管理等。
第三是要让数字成为资产,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如果哪个环节是用传统方式产生利润,那就不能够说是转型成功,一定要形成数字资产的治理与利用。所以,一定要很清晰地认识到转型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不能短视。
来源:中欧北京(CEIBSBeijin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