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石窟
共 159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5
历史沿革
石钟山石窟远景
石钟山石窟始凿于大中四年(南诏天启十一年,850年),经、历止于六年(大理盛德四年,1179年),历经320多年陆续开凿而成。
明十一年(1413年),高宝承袭世袭土官知府,综合剑川石钟山石窟的题记、《故世守鹤郡知府高侯行状碑》及沙溪兴教寺瓦片刻文,高宝对石钟山石窟进行过一次重修并创建了沙溪兴教寺(永乐十三年,1415年)。
明十二年(1639年),造访石宝山,所著《》将此山称作“钟山”,盖山中有巨石如钟而得名,故又称石钟山。山中寺庙也因此叫作“石钟寺”。
清十五年(1658年),当地信众对石钟山石窟重新妆彩。
1951年,受派遣,对剑川石钟山石窟进行考察,自此正式开启剑川石钟山石窟的研究。
建筑特点
石钟山石窟依山开凿,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三区,其中石钟寺区8个窟、狮子关区3个窟、沙登箐区5个窟。窟龛形制可分为佛殿窟、方形或圆拱形浅龛和摩崖造像三类,共有17窟,大小造像总数139躯。有王及后妃造像、“波斯国人”雕像和释迦佛、菩萨等造像,以及南诏、、、等时期的墨书或石刻题记。
文物遗存
石钟寺区
狮子关区
沙登箐区
文物价值
石钟山石窟不仅展现了流传于大理白族地区的佛教阿吒力教派的佛、菩萨、明王、力士等造像,还开凿了“阿姎白”女性生殖崇拜雕刻,南诏王室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图像等内容,这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是罕见的。
其一,石钟山石窟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体现了他们的石刻技艺和创造才能。古代匠师们在开凿石窟的时候,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把人间的帝王搬上了佛山圣地。石钟山石窟把南诏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宫廷政治生活,通过石刻艺术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反映了南诏统治者听政、议政、出巡和坐朝的场面,是南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二,石钟山石窟是中国各兄弟民族及中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石钟山石窟作为南诏、大理国的石刻艺术成就,其文化的多元性在这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南诏、大理国在历史上与相连,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石钟山石窟所在的剑川自古以来又是通往吐蕃的交通要道,所以藏族文化在这里留下很深的痕迹。
其三,石钟山石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容。此时造像受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理论影响,融合印度造型艺术,向着现实主义的民族形式发展,佛教造像日趋世俗化,人物造型来源于现实生活,富于人间的生活气息。石钟山石窟正是承前启后,开凿于唐末宋初,大都是成熟、饱和之成功艺术作品。
石钟山石刻艺术为研究西南地区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历史和民俗历史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实物资料,以其雕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容。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石钟山石窟被公布为。
1952年,为更好地保护石钟山石窟,由拔款建盖石钟寺区二至八号窟保护房。
1953年初,石钟山石窟二至八号窟保护房工程动工,当年11月竣工。
2011年3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石钟山石窟1—8号窟保护房及12号窟保护房等七个保护房修缮工程的勘察、测绘及设计的外业工作,完成了勘察报告、实测图、修缮方案、施工图等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云南省文物局审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石钟山石窟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西南25千米的石钟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
交通信息
从剑川县城至石宝山的中巴,票价12—15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