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博士毕业两年后任副教授,34岁就成为中国最年轻女博导之一!
数学算法俱乐部共
3020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12-09 23:37
日期 : 2021年12月09日
正文共 :2611字
吴明红有一份在外人看来十分耀眼的简历:28岁读完博士、30岁被聘上副教授并担任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34岁就成为教授和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女博导之一,45岁担任211重点大学的副校长。前不久,她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年,她53岁。但了解她背后的故事后就会发现,这些耀眼的标签对于她 —— 一个专心致志搞科研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水到渠成。吴明红1968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她的科学启蒙来自于课本上那些大科学家。她曾在采访中回忆说:“从小就听一堆科学家的故事,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觉得科学家都好伟大。当然,最崇拜的是居里夫人,她也是做放射化学、核物理和核化学的,所以当时就对这一块就一直有非常向往、非常好奇。”
进入高中后,吴明红的目标只有一个——中国科技大学,因为那里有她的“偶像”居里夫人的专业——核物理。她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尤其是理科。1985年考大学填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科大的核物理专业。然而,就在要上交志愿表之前,吴明红正巧又翻看到有一个“上海科技大学”(后于1994年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而且也有核技术应用专业。她不知这两所学校的关系,便去问老师,老师很肯定地跟她说:“这个学校就是中科大在上海办了一个分部。”吴明红心想:“正巧……离家还近点。”于是吴明红就这样阴差阳错,稀里糊涂地考进了上海科大。但入学后的巨大反差令吴明红情绪低落,甚至一度有点自暴自弃,因为当时的上海科大并未在知名大学之列,而且一个是国家部署院校,而另一个是地方院校。“什么都完了,怎么挑来挑去给弄成这样……”她后来甚至萌生了退学重考的念头。就在吴明红消沉的这段时间,系主任和班主任老师看出了她的心思。特别是班主任,跟她倾心交谈、给她鼓励。“人生的诸多困难和大小关口几乎都是可以选择放弃的,但如果这次选择了放弃,那么以后你的人生之路上还会有无数次放弃呢!”这使她很快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振作了起来。此后,她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勤奋学习,成为了全系成绩最好的学生,总是拿最高的奖学金。本科三年级时,吴明红便参加了一般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参与的射线应用研究所工作。此后,她被保送留校读研,又到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26岁的吴明红成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访问学者,来到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有着优越的科研环境、充裕的科研经费、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都让吴明红兴奋不已。初到研究所,辐射化学研究室主任吉井文男没想到吴明红是一名如此年轻的女性,马上翻开她的简历,用怀疑的口气问:“这上面的许多科研项目都写着你是第一完成人,真的是你完成的吗?”面对质疑,吴明红并没有气馁,她相信工作成绩就是最好的回应。吴明红所在的课题组共有五名成员,其他四人都是日本学者。吴明红主动承担了课题中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敏感性水凝胶的合成实验及结果分析,这种合成实验一做就是好几十个小时。实验下来已是深夜,实验室早就没人了,黑灯瞎火,静得有些恐怖。但即便有时候心里害怕,她都不曾提早离开实验室。不到三个月,吴明红就摸索出了水凝胶敏感性的各项实验参数和条件,项目提前完成并成功申请了日本专利。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大大超出了日方的预期,吉井文男不由地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赞叹说:“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为此,研究所还给她颁发了留学人员贡献奖。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希望跟她签定协议,相应的岗位都已经落实好,可是吴明红的内心却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日本有这么好的、优越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因为这些科研背景、科研条件、科研经费,所有这一切都是日方提供,所以日方讲得很讲清楚,我个人可以署名,但国内单位不得署名。”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她当时想:“为什么上海科大就不能署名,这一点我当时是不能接受的。假如是不强调产权归属,不强调署名,也不强调单位,那么也就等于前面国家培养我的,或者说学校培养我的这一切一切,因为日本条件好,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给日方了。”于是,吴明红拒绝了日方邀请,果断回国。她经历的最困难、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在第一次去日本前后的那个阶段,由于当时国内研究条件不足,大部分实验还要跨校到华东理工大学去做。当时汽车少,她和同事只能自己拎着一大堆瓶瓶罐罐的化学品倒腾几趟公交车。天热的时候,化学试剂的气味挥发难闻,常会引起公交车的“公愤”。车上的乘客你一言我一语,到处找哪边跑出来的浓烈“大蒜味”。然后,慢慢地目光聚焦到吴明红和她同事、学生几个小姑娘身上,她们只好装作若无其事,不敢吭声。吴明红的同事、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的朱宪教授这样评价她:吴明红有一种特性,就是性格上面,非要把一桩事情做好,再难的事情,她也要去做。此外,吴明红还一直在环境保护领域主动“跨界”创新。2004年,她带领团队利用电子束高能辐照降解,将难以降解的、持久性的污染物的稳定化学结构打断,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基于该研究,她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和阐明难降解污染物的辐射降解机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土地、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造纸等行业。由于在难降解有毒污染物治理方面的贡献,吴明红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她以“核技术环保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她又带领团队在石墨烯这个“诺奖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通过离子控制石墨烯氧化膜层间距实现离子筛分》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可通过溶液中的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氧化膜的层间距,控制精度达十分之一纳米。2019年1月,吴明红牵头完成的“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吴明红不仅善于开拓新的科研方向,也积极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走出实验室,应用于产业实际,让科技造福更多人。她和团队研制的碳基工程材料应用在环境多介质复合污染治理工程领域,助力重污染企业减排,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守护绿水青山。不止于此,她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向还包括新兴的新能源节能减碳领域。吴明红常对学生们说:“不要把卓越看得那么伟大,这样会产生不应有的距离感,其实卓越的机遇就在我们身边,卓越的道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会收获不平凡的果实,只要我们试一试,跳一跳,就能摘到它。”
浏览
5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