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建筑

福建船政建筑

共 205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40

历史沿革

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选址动工,建轮机厂、官厅池。
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绘事院画馆。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一号船坞动工。
清光绪十九年(1892年),一号船坞竣工。
民国十五年(1926年),钟楼设计动工。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钟楼被日机多次轰炸,部分被毁。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一号船坞受到日军破坏。
20世纪50年代,一号船坞部分石块被拆除。
1984年,钟楼修缮。
1986年12月,绘事院开辟为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
200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修缮一号船坞。

建筑格局

福建船政建筑原建有衙署(船政衙门)、学校(前后学堂)、艺圃、绘事洋员办公所和住所、储藏所、厂房(车间)、船坞、洋房(宿舍)等80余座建筑物,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与同时期西方的造船场设备一样齐全。现福建船政建筑由一号船坞、钟楼、轮机厂、绘事院、官厅池组成。

主要建筑

轮机厂

(轮机车间)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船政十三厂(车间)唯一保留完整的厂房,占地面积2744平方米。主要制造轮船机件和合拢校准,最盛时工人360名。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生产出7台150匹马力船用蒸汽机。钢木合构红砖建筑,外墙用红砖砌建,木料采用泰国红桑木,铸铁支架承载屋面,安装有移动式吊车,百年后尚在使用,是中国最老的造船厂轮机车间。抗日战争期间轮机厂被炸毁1个车间,现呈“L”形。
轮机车间

绘事院

原称绘事院画馆、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绘制船身构造图样、机器图样以及测算、设计;同时又招收少年,培养绘图、测量、设计专业人员。绘事院建筑为法国式双层楼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89平方米。上层为绘事楼(绘事院),是绘制船身构造图样、绘制机器图样以及测算、设计场所;下层为合拢厂(安装车间)。建筑清水红砖,钢柱,工字形钢梁,落地拱窗,四面坡屋顶,屋面梁架内设一层阁楼。1986年12月,绘事院开辟为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
绘事院

一号船坞

又称“青洲船坞”。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建按察使裴荫森署理船政,船政道员提调杨政仪、船坞道员提调沈翊清“仿照洋式”建造。清光绪十九年(1892年)竣工。坞长130.92米、宽33.53米,坞口设有水闸,全用花岗石垒砌。连其配套设施抽水厂、机器厂、官厅、丁役房、水手房、木料房、机房等,共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当时与国外相比仅次于英国利物浦船坞,除旅顺船坞外,是远东最大的船坞。建坞后,北洋舰队不用每年赴香港维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该坞还受托为美国西能达夹板船、法国官兵舰、商船等维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受到日军破坏。1949年以后,该船坞荒废,20世纪50年代,部分石块被拆除,200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共投入近100万元资金予以修缮。
一号船坞

钟楼

位于马尾造船厂内。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设计,由继任造船所所长马德骥组织施工。钟楼为法国式,总高度18.7米,平面呈方形,共五层,底边长3.94米,层层收分。一、二层均为四根方形水泥钢筋支柱,三、四层四面设门洞,门洞前出廊,廊沿饰以铸铁花纹栏杆;五层(顶层)四面各镶一时钟。时钟由造船所仪表车间精制,直径1米,内安装钟表传动装置,按时报点。五层之上为八角楼顶,顶上安装南北指向标杆和风向标,高2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被日机多次轰炸,部分被毁,1984年,修复。
法式钟楼

官厅池

位于船政衙门前。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办船政时建造了船政衙门,为船政大臣及其他船政官员办公场所。衙门前为官厅池,长方形,条石构筑,占地520平方米,四周为方形石围栏。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破坏,现仅存石围栏。
官厅池

文物价值

福建船政建筑是现中国保存数量和类型较多、保护较完整且仍然在发挥作用的近代工业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代之以砖(木)混合结构的典型近代建筑,近代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传统建筑技术的重要例证;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有规划设计的工业建筑,并开始了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萌芽。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福建船政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