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文庙

共 223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46

历史沿革

仙游文庙创设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原址在城西。
宋咸平五年(1002年),县尉段全迁建今址。
宋绍兴九年(1139年),太守陈可大回乡捐资重建。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兵火所焚。
明代至清中期,有过十二次的废兴。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始建文昌阁。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尊经阁。
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文昌阁。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陈兴祚对仙游文庙进行了一次大修葺。
1985年,仙游县博物馆成立,文庙作为馆址划归博物馆管理保护。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收回大成殿前的原青少年宫和体育训练馆,拆除现代建筑物,平整大院,恢复泮池、绰楔门和院墙,开辟草坪。
2001年,依原体制修复明伦堂。收回原归县工商局使用的区域,拆除原办公大楼,进行统一规划整合。
2005年起,仙游文庙开始实施清中期以来最大规模的整合、修缮、复建系列工程。
2006年至2010年间,仙游文庙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廊、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等再次修缮,并重建文昌阁、藏经阁、碑廊、井亭、绿化带、亮化等工程。
仙游文庙景观2

建筑格局

仙游文庙建筑物有亭、台、殿、阁、堂、祠、廊、榭、池、桥等,占地面积4100多平方米,建筑以中轴线依次为绰楔门、泮池、大成门、大天井与庑廊、大成殿、崇圣祠等。白色的花岗岩彻成高大大门,上有古风的“绰楔门”三字,是时任仙游籍原教育部部长(女)题词,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对蟠龙浮雕石柱。
仙游文庙

主要建筑

大成殿

仙游文庙
大成殿脊高13米,上盖九脊单檐,面阔五间共13米,进深三间九檩12米。前有回廊、月台,四周绕以青石雕栏。雕栏的莲花纹饰,雕刻正中为主建筑大成殿。殿东、西两厢为东庑、西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大成殿前是戟门,门前立戟,以示庄严。戟门东是名宦祠,以纪念如皋历史上的官员。门西是乡贤祠,乡贤祠西为教谕署,教谕署北为训导署。戟门前是棂星门,门两侧分别竖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棂星门东为儒学门,内建奎光楼,专供藏书之用。奎光楼北有敬一亭、忠孝祠。文庙大门东侧竖立崇正学牌坊,西侧竖立育真才牌坊。牌坊外侧分别是东云路巷和西云路巷。每条巷的两端建有牌楼。文庙大门前凿有泮池,池东架文定桥,池西架武定桥。池北设石栏,池南是屏墙,墙外为射圃。

明伦堂

明伦堂在大成殿后,堂名乃“太学明人伦之所在”之意。明伦堂东是居仁斋(又名经义斋),西是由义斋(又名治事斋)。明伦堂后是尊经阁。尊经阁后面是崇圣祠,祠内祀孔子的先人。尊经阁西是遗爱祠,遗爱祠后面是土地祠。学宫四周围以宫墙,周长194.6丈,整个文庙建筑,有殿,有堂,有藏书之楼,有栖士之舍。

文昌阁

仙游文庙
文昌阁是道教庙宇建于明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有维修和扩建。该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两边设有配殿,前为联结配殿的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楼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各层插拱较多,斗呈曲线,翘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其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

文昌宫

文昌宫始为弥勒州学府,今文昌宫为在原址重建,占地214平方米,木结构建筑。弥阳文昌宫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通面阔17.4米,通进深12.3米,建在1.9米高台基上,正中有垂带式踏跺七级,殿前有80多平方米的天子台。

尊经阁

尊经阁为教谕讲课的讲堂,楼上藏书。据记载,尊经阁全部化为灰烬;后总督铁保、藩司康基修复,咸丰战火复被破坏;同治八年,曾国藩令人重修,后李鸿章又继续扩建。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请名书法家周琪书金匾张挂,后阁渐圮,故拆毁后建起了秦淮区文化馆大楼。今大楼又拆毁,在原址上重建起一座尊经阁,高达数十米。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仙游文庙是仙游纯民风、兴教育、出人才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仙游传承光大的见证,为当地的教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是福建地区雕刻装饰工艺极具代表性的文庙,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涉台文物。

文物保护

1980年9月,仙游文庙被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9月,仙游文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仙游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