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坑村
2022年10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洪坑村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2021年11月,福建省爱卫办命名洪坑村为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
2021年2月,司法部、民政部公布洪坑村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020年11月,洪坑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2年12月,洪坑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洪坑村位于湖坑镇东北部,距湖坑集镇5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所在重点村之一、是著名土楼民俗文化村、省级园林式村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所在地,先后获得市第九届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福建最美乡村、省级文明风景区、省第十届文明村、市新农村“427”建设重点村、“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荣誉。全村土地总面积7117亩,人口2910人。
洪坑村现存36座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土楼,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形、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土楼王子—振成楼、宫殿式建筑—奎聚楼、府第式建筑—福裕楼”为洪坑土楼群的杰出代表,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土楼王子振成楼因按八卦原理设计的建筑奇观和楼内富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奇观得到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及游人的青睐。该村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2010年春节,-同志视察福建永定土楼的第一站就是振成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永定客家土楼是中华民族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同志视察永定客家土楼重要讲话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关心下,该村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积极作为,全村各项事业扎实推进,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村从事导游等第三产业人员有1000多人,年旅游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收1000多元,大大超出全镇平均水平。
洪坑村与六联村、楼下村、吴屋村、五黄村、新街村、奥杳村、西片村、山下村、洋多村、湖坑村、新南村、南江村、实佳村、吴银村相邻。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
洪坑土楼群位于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距县城45公里。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
振成楼
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
奎聚楼
奎聚楼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祖堂前厅)、祖堂,两侧为横楼。主
福裕楼
福裕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东临洪川溪。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凤楼)。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门坪、内大门、门厅、前天井、中厅(祖堂)、后
光裕楼
光裕楼坐落在洪坑村北部,福裕楼南侧,东临洪川溪。长方形土楼,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坐西朝东,占地约2500平方米。高4层,面阔41.8米,进深33.6米,共3进,以天井相隔,内通廊
如升楼
如升楼该楼坐落洪坑村北部,与福裕楼隔洪川溪相望。俗称米升楼,因规模形状如同旧时民间计量大米、谷子的竹制器皿(俗称米升),故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林氏民居。坐东朝西,单环,
洪坑村附近有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光裕楼、如升楼等旅游景点,有永定红柿、永定巴戟天、永定菜干、永定六月红早熟芋、永定美蕉、永定万应茶等特产,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永定客家土楼楹联、龙岩山歌、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