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积极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总体呈“高开稳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运行态势,“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 合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快于全省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0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13.4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752.51亿元,增长9.5%。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476元,比上年增长8.8%。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3.4:47.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速集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3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快于上年17.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0%,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全市限上贸易库在库列统互联网批发、零售企业共实现销售额273.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5%。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6%,快于上年21.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2.3%,高于上年2.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2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实现返乡就业创业6.68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动,累计培训10.67万人次,群众就业技能和质量不断提高。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1.3%,比上年涨幅回落1.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呈“七涨一降”态势。其中:“七涨”即交通通信类上涨3.6%,衣着类上涨2.4%,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2.3%,医疗保健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0.9%,食品烟酒类上涨0.1%;“一降”即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5%。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0.92亿元,可比价增长4.0%,增速与全省持平。其中,农业361.43亿元、林业16.03亿元、牧业99.79亿元、渔业106.6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27.05亿元,分别占59.2%、2.6%、16.3%、17.5%和4.4%。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8.05亿元,可比价增长3.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粮食作物稳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在400万吨以上,居全省第四位。粮食播种面积904.72万亩,比上年减少0.18万亩;粮食平均单产452.7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25公斤/亩;粮食总产量409.61万吨,比上年增加0.15万吨。其中,夏粮种植443.51万亩,单产384.16公斤/亩,总产170.38万吨;秋粮种植461.21万亩,单产518.71公斤/亩,总产239.23万吨。
经济作物面积小幅增长。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7.13万亩,比上年增长1.2%。其中,油料16.09万亩,增长4.8%;棉花475亩,改变上年零种植局面;蔬菜138.91万亩,增长0.1%;花卉、青饲料等其他农作物41.64万亩,增长7.4%。瓜果18.38万亩,下降4.5%;中草药材2.06万亩,下降16.6%。
畜牧产品规模不断提升。全市生猪养殖恢复常年规模,新投产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个,全年出栏239.07万头,比上年增长18.9%;年末存栏159.93万头,下降3.0%。全年家禽出栏8409.04万只,比上年下降1.0%;年末家禽存栏1999.28万只,增长10.1%;禽蛋产量8.62万吨,增长25.8%。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28.81万吨,比上年增长3.1%。渔业放养面积66.34万亩,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44.65万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1.6万亩。养殖河蟹37.01万亩,完成鱼改蟹养殖面积2.2万亩、蟹池生态化改造面积3.84万亩,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个,河蟹生态化健康养殖占比已达70%。
现代农业增量提效。深化“三群四链”建设,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第一名成绩通过验收。全年新竣工现代种养项目78个、农业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开展品牌强农行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过65%,“宿有千香”品牌营销额实现翻番。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1.9%,较上年提升21.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增长29.9%,集体企业增长8.3%,股份制企业增长35.5%,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长0.3%,私营企业增长35.0%;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3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0.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7%,较上年提升8.9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增长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56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实现利润总额297.65亿元,增长6.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27.83亿元,增长3.0%;集体企业0.05亿元,增长14.5%;股份制企业253.79亿元,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35.44亿元,下降34.4%;私营企业101.39亿元,增长23.2%。分门类看,制造业企业利润288.20亿元,增长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45亿元,下降9.0%。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全市六大主导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4.0%,快于规上工业增速2.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0%,对全市增速贡献率达83.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6.8个百分点,支撑作用明显。其中,光伏新能源增长较快,增长1.9倍;机电装备增长17.7%;绿色食品增长25.3%;高端纺织增长20.8%;绿色家居增长31.9%;新材料实现产值增长31.6%。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列入全市统计范围的工业产品共162个,其中42.0%的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幅在30%以上的有28个,占17.3%。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13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67.5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快于上年2个百分点;竣工产值503.37亿元,增长1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95.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95.02万平方米,增长9.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254.75万平方米,增长3.3%。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恢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5%,呈前高后低、平稳回落、稳中提质的态势。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分产业看,受工业投资拉动,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较快,增长20.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8.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8%。在建投资项目1733个,其中新开工920个。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全市重大投资项目质态显著提升,计划总投资十亿元以上列统项目175个,比上年增加72个;十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56.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366.47亿元,增长84.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趋缓。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0%,较上年增速回落9.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23.36亿元,增长2.4%,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5.4%。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530.35万平方米,增长7.0%。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872.60万平方米,增长7.5%。网签数据显示,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05.4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达778.59万平方米,下降8.3%。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市场消费持续恢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快于上年20.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35亿元,增长14.7%,同比提升21.8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粮油、食品类增长84.2%,日用品类增长61.9%,化妆品类增长262.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4%。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9.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出口60.73亿美元,增长45.9%;进口8.95亿美元,增长43.9%。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33.77亿美元,增长20.6%。实际使用外资8.52亿美元,增长53.4%
园区经济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06.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0.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64.4%。实现营业收入236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4.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66.2%。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市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6%,比全市投资增速高10.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1.1%,较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亿元及以上施工项目559个,比上年增加175个;其中新开项目250个,增加52个。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开发区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32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0.1%,比上年增长12.8%。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铁路客运量高速增长。全年完成铁路旅客发送量599万人,比上年增长73.0%;完成铁路货运量39万吨,下降8.7%。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03万人,下降36.6%;公路旅客周转量5.11亿人公里,下降28.7%;完成公路货运量10547万吨,增长3.9%;公路货物周转量361.33亿吨公里,增长1.4%。全年完成水路货运量1535万吨,下降0.6%;水路货物周转量47.98亿吨公里,增长2.4%。全年完成港口货物运输吞吐量1860万吨,下降9.3%。
邮政电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实现邮政行业业务收入41.24亿元,增长15.7%。快递业务量完成5.66亿件,增长26.9%;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9.88亿元,增长20.6%。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4.29亿元,增长34.8%;实现电信业务收入46.61亿元,增长12.3%。年末全市各类电话用户526.2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00.79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5.51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0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6万户。
旅游业恢复性增长。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0%;实现旅游总收入210.17亿元,增长43.2%。年末全市共有等级旅游景区49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5A级1个,4A级9个。全市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增长26.2%。年末旅行社数量达到93家,比上年增加1家。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7.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税收收入232.36亿元,增长22.8%;税收占比86.8%,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95.92亿元,增长23.5%;企业所得税43.18亿元,增长29.1%;契税30.55亿元,增长29.4%。
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4.70亿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7.80亿元,增长1.8%;教育支出103.86亿元,增长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96亿元,下降3.4%;卫生健康支出56.43亿元,增长6.4%;农林水支出75.45亿元,下降22.1%;科学技术支出17.57亿元,增长11.1%。
金融业发展较快。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6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5.01亿元,比年初增加763.12亿元,比年初增长21.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82.12亿元,比年初增加248.01亿元,比年初增长14.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45.13亿元,比年初增加671.17亿元,比年初增长17.8%。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354.02亿元,比年初增长21.4%。
保险体系日趋完善。全市共有保险机构40家,比去年减少1个。其中人寿保险17家,财产保险2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0.6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财险保费收入35.68亿元,增长5.7%;人身险保费收入54.91亿元,增长2.3%。保险赔款总支出36.56亿元,增长17.5%。
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市专利授权量17078件,比上年增长22.3%;年末有效发明专利量2577件,增长17.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17件,增长15.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58家,增长15.0%。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684家,增长64.4%。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2家,省级以上科创载体30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0万人,在校生3.00万人,毕业生0.78万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4.01万人,在校生10.48万人,毕业生3.09万人。普通初中教育招生8.97万人,在校生25.12万人,毕业生7.03万人。小学教育招生8.43万人,在校生56.33万人,毕业生8.85万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6.38万人(不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92人,在校生1150人。全市共有幼儿园529所;在园幼儿19.45万人。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全市实现市有“四馆”,县(区)有“三馆”,乡镇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10个公共文化场馆被列入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文化阵地进一步巩固。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000余场。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发射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持续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600个,比上年增加140个。其中,医院2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3470张,比上年增加2074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32406张。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445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34人。
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PM2.5浓度降至38μg/m3,较上年改善1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8%,较上年改善7.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浓度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二,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水体比例达90%。新造成片林1.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9.84%、位居全省第三。群众环境满意率更好,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不断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单位产值能耗0.14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7.0%。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完成241台燃煤(气)锅炉和20蒸吨/小时及以上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及“回头看”任务。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小幅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99.90万人,比上年增加1.08万人,增长0.2%;城镇化率为63.24%,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46万人,出生率6.93‰;死亡人口3.24万人,死亡率6.49‰,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4‰。全市户籍人口为590.86万人,比上年下降0.2%。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2元,比上年增长10.2%。按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15500元,增长10.8%;经营净收入7586元,增长7.6%;财产净收入1312元,增长11.5%;转移净收入4724元,增长12.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56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7元,增长10.8%。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41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食品烟酒支出5514元,占比30.6%,较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医保惠民行动。年末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55.60万人、42.59万人、57.43万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实现15年连涨、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特困人员、残疾人和困境儿童福利保障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巩固率保持100%。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积极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总体呈“高开稳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运行态势,“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综 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快于全省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0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13.4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752.51亿元,增长9.5%。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476元,比上年增长8.8%。 | RAG-ES | 2024-09-11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3.4:47.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新动能加速集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3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快于上年17.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0%,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全市限上贸易库在库列统互联网批发、零售企业共实现销售额273.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5%。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6%,快于上年21.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2.3%,高于上年2.2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1 |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2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实现返乡就业创业6.68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动,累计培训10.67万人次,群众就业技能和质量不断提高。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1.3%,比上年涨幅回落1.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呈“七涨一降”态势。其中:“七涨”即交通通信类上涨3.6%,衣着类上涨2.4%,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2.3%,医疗保健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0.9%,食品烟酒类上涨0.1%;“一降”即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5%。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