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TO不写代码,还这么牛逼?

互联网全栈架构

共 3244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12-09 19:31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经常有读者问我,为什么CTO不写代码,还这么牛逼?拿那么高工资?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就好比问:导演不会演戏,还能指导演员,好像比演员厉害似的?其实不难理解,导演的核心能力不是演戏,又怎么能跟演员做比较呢?


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逻辑是一样的:CTO的核心能力并不是写代码,所以不能用写不写代码来衡量CTO能力的高低。




01

CTO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CTO的核心能力,是技术判断力。CTO好比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在技术领域经历了数百个大大小小项目的锤炼,练就了一身三头六臂的超凡本领,能够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还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一眼洞察技术趋势、项目成本、架构可行性、暗藏的风险。


《教父》里有句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CTO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拥有极强的技术判断力,花半秒就看透了事物本质,帮助企业进行前瞻性地布局,建立强大的技术壁垒。


程序员的核心能力,才是写代码的能力,也就是做具体技术实现的。



可能一个CTO的写代码能力,都比不上一个高级程序员,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CTO。


因为,一个CTO所做的技术判断,能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价值。举例来说,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在所有人反对的时候,他坚持云计算是未来,并且创办了阿里云。为阿里成长为万亿商业帝国,立下汗马功劳,这就是技术判断力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价值。




02

从工程师到CTO的发展路线


工程师的终极职业发展目标就是成为CTO,那么如何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一名CTO呢?CTO又要从哪些能力象限,建立自己的技术判断力呢?


K哥自己就是从程序员做起,一步步做到了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CTO。结合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对工程师职业发展的思考,聊聊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CTO的能力模型。以终为始,帮助你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如下图所示,这是工程师职业发展路线图,一名普通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技术、管理、业务,三线职业轴线。



每个人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个人发展机遇,在某个职业轴线上不断成长,就能够到达职业生涯的顶峰。


那么,想要成为CTO,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要求呢?K哥访谈了20多位一线互联网公司的CTO,结合1000多位技术从业者的投票,整理了CTO的能力模型。总共包含6个部分:技术视野、业务能力、架构能力、产品能力、项目管理、领导力。



技术视野。技术1号位要具备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面向行业的视野,帮助企业布局未来,建立起技术壁垒。


业务能力。CTO是最懂业务的技术专家,懂得技术如何赋能业务,将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技术引领业务创新。


架构能力。帮助公司梳理企业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组织架构,用系统性思维布局整体。


产品能力。全面负责产品研发、产品运营,将企业的核心能力融入软件产品当中,实现业务流程固化,具备模式再复制的能力。


项目管理。搭建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整体研发流程、负责公司项目群的管理工作。


领导力。带头建立技术品牌、日常团队管理工作、建立个人影响力,打造一支卓越的技术团队。


在工程师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需要参照以上能力模型,升级和完善自己的相关技能,以此来塑造自身强大的技术判断力,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才能紧紧抓住。




03

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记得,K哥在某互联网独角兽公司成功晋升为技术高管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缺乏技术视野、行业影响力不够。如果不抓紧提升,就无法在新岗位上做出成绩,甚至会影响接下来的职业发展。


于是,我制定了提升计划,第一步就是走出去,向优秀的同行学习。那段时间我参加了许多技术大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参加“Top100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TOP100Summit)时的情形,大会甄选了该年度领先的科技公司的100个实践案例,通过行业领军人物对案例进行打磨、提炼,萃取出最有学习价值的案例,许多嘉宾的分享都让我获益匪浅,迅速提升了我的技术视野。


后来我跟大会的组委会负责人刘付强先生相熟之后,了解到大会的主旨是发现有案例教学意义的项目和方法论,如商业领域的哈佛案例,科技界的壹佰案例榜单每年精选100件案例题材,有别于媒体的追逐热点和新奇概念,壹佰案例榜单更崇尚专业的力量和案例落地实践。


大会由36位国内外享誉盛名的专家、公司技术委员会负责人、CTO策划选题,担任联席负责人。通过他们专业的视角从500余份入围案例中进行甄选,并进行大会现场点评,从而达到让听众有所收益的目的,保证了每年发布的壹佰案例学习榜单是最有学习价值的。


我将学习到的这些优秀案例带回公司,跟团队一起讨论和学习,借鉴了同行的最佳实践,帮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我记得当时为公司引进了微服务架构、K8S、项目群治理方法、敏捷开发实践、OKR目标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几乎都是从TOP100Summit中受到的启发。


有一句老话:“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作为技术团队一把手,如果没有广阔的技术视野,看不到新世界的地图,你将无法带领团队抵达科技创新的彼岸。





04

成为别人眼中的技术大咖


那段时间里,我频繁地跟行业朋友进行切磋和交流,在吸收同行优秀实践经验的同时,应同行邀请,我也开始分享在产品研发、工程效能方面的实践,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可,也结交到了不少优秀技术同行。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被一位行业大咖推荐参加TOP100Summit担任分享嘉宾。刚接到邀请的时候,我是又惊又喜,深感荣幸能够参加这个我向往已久的顶尖技术大会。


在跟出品人沟通之后我了解到,大会有着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帮助讲师整理思路、梳理分享提纲、指导演讲技巧等等,而且每个环节都有专家把关,如果达不到大会的要求,是无法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所以对讲师的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


难怪TOP100Summit能够始终保持高水准,每年带给我们最前沿的技术思路、为技术人带来年度深度实践盘点。


在大会的精心组织和出品人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分享案例通过了最后审核,我终于有机会站在TOP100Summit的舞台上,分享我和团队的实践。分享完之后,我收到了大会颁发的荣誉奖牌,至今仍然摆放在我的书柜上面。



作为一位上市公司的技术高管,我觉得TOP100Summit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赋能于技术组织,帮助技术组织跨越创新的窘境,进一步实现技术驱动商业价值。


后来,我又陆续参与了一些其它大会的分享,进一步提升了我在行业中的知名度,随后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很幸运地被许多读者喜爱,成为年度畅销书,我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大咖。


不知不觉,我也走到了职场生涯的下半程,成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05

哪有什么35岁职业危机?


许多读者问我:作为过来人,你是如何应对35岁职业危机?


有句话叫做:“有的人早就破产了,只是活在还没有倒闭的公司里。”说的就是职场35岁现象,其实这个现象并不是说突然到了35岁那天,就爆发了。事实上,危机早就发生了,只是你浑然不觉而已。


首先,我们要了解,职场35岁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丧失了“职场资本”。


什么是职场资本?就是一个人在职场上,所拥有的稀缺技能。


那么,为什么会失去职场资本呢?归根结底就是停止了学习,在躺平当中逐渐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因此,应对35岁职场危机,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成为终身学者。在知识大爆炸、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学习呢?其中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学习。



推荐阅读:

如出一辙。。。



互联网全栈架构

浏览 6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