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滩白云寺

梁家滩白云寺

共 153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5

历史沿革

梁家滩白云寺始建于唐代。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梁家滩白云寺,而后又先后经过九次修茸增建。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月,梁家滩白云寺补盖三间南殿。
清嘉庆元年(1796年)七月十五日,增建“春秋楼”三间。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葺白云寺修葺。
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梁家滩白云寺,新建后殿。

建筑格局

梁家滩白云寺坐北朝南,靠山而建,南北高差30米,总面积7792.6平方米。寺院含有四进院落,六十间殿宇,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弥陀殿、观音阁、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中轴线上,最南面是东西向的高大外墙,正中为山门,山门墙上筑有关公阁。
一进院落,过山门为伽蓝殿,穿过月台是过殿,为嘉靖年间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前后带走廊,殿前石柱为八角形,东西两边各建有舍房一排。二进院,地势升高,院内大殿为七洞十字宸构造,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塑像,刻画逼真。殿顶建楼房三间,正中供有一尊木雕干手观音像。东西两边五间窑洞。顺大佛背后,穿小径而上到达第三进院。正面三间地窑,东西各有十字窑三间。再沿旁边砖梯拾级而上,从两窑顶可进入后殿。后殿五间十字窑,屋宇高大,内置泥塑十余尊,外壁满壁装饰。塔基,共有两处八座。寺院东面的五座,另三座在白云寺西南方向的半山腰上。我寺院东面的五座塔基占地百余平方米,皆为喇嘛式实心砖塔,普通青砖堆砌而成,塔高约5米,塔身南向正面均曾有塔铭,但无一留存,塔主人身份与所建年代不详。
白云寺前院狭小,从山门进南殿,穿过南殿是宽敞的中院。四面锢封,东西廊窑各五间,正殿窑七间,十字砖拱。内供高大的“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间是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三世佛”两旁,东供韦驮,西供伽蓝菩萨。从释迦牟尼佛光影壁后,可转入“求子洞”,旧俗在这里摸得一块石子者,求男可生聪慧颖异贵子,求女可生端庄福德淑女。旧时每逢六月十九赛会时,善男信女来摸石求子。
古佛殿是寺内最高的殿宇,旁有东西耳殿,前有东西配殿,皆平房。古佛殿为五间砖拱十字窑,殿宇高耸无前檐,前面墙以砖砌,为仿“欧洲古典旋柱式”建筑。但柱间距离仍遵守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规制,以明、次、稍递减。古佛殿前墙的柱头上,有许多砖雕图案,如青狮、白象、日、月等,还有阳刻隶书“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圣中圣”“天上天”。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众善奉行,万缘净尽;诸恶莫作,一性圆明。”

文物遗存

梁家滩白云寺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内有彩塑。

历史文化

白云寺
白云缭绕寺深深,暮鼓悠悠诵佛音。
居士几人齐叩首,袈裟数领亮僧林。
案前香火迎虔客,野外繁花远俗心。
当愿神灵能有验,护吾禅树有凉阴。

文物价值

梁家滩白云寺殿宇楼阁布局,颐具地方特色,结构奇特,兼具中西特色,为研究当地民国晚期宗教建筑结构及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梁家滩白云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