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
地名由来:隋开皇三年(583)设威远戍,取威抚远人之义,十一年(591)改县,因戍为名;县志记载: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李雄据蜀,奋武此地,以慑服夷獠,取威名远震、威抚远人之义得名。
2023年8月,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发布,威远县上榜,位列第84名。
2023年4月,威远县入选为四川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名单(专业功能县城)。
2023年2月,威远县被命名为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
2022年11月,威远县被认定为第四批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2年11月,威远县被确定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2022年6月,威远县入选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位列第85。
2022年4月,威远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
2022年1月,威远县无花果现代农业园区被确定为2021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2021年9月,威远县上榜2021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位列第89名。
+查看更多威远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威远县隶属四川省内江市,地处内江市西北部,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地跨北纬29°22′~29°47′,东经104°16′~104°53′之间。东邻内江市市中区,南连自贡市大安区和贡井区,西界自贡市荣县,北衔资中县,西北与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井研县接壤。
威远县幅员面积1289平方千米,辖14个镇,总人口为690584人(2021年)。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0.06亿元,同比增长8.2%。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247.46亿元,增长8.6%,占全县GDP的比重为6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40.05亿元,增长27.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2亿元,增长15%。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9637万元,增长142.7%。全年接待旅游人数748.46万人次,增长9.5%。实现旅游总收入87.31亿元,增长72.3%。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00元,增长10.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47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8元,增长10.9%。
威远县分低山和浅丘两类地貌,“威远穹窿”有902平方千米,涵盖了1.8-1.3亿年地质历史,是中国最大的穹窿地质区,也是四川唯一一处三叠纪地质出露区域。其间分布着300余座方山台地、58条深沟峡谷、40多个湖泊、90余处古寨、63万亩森林。威远县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置县,取“威名远震”之义;境内先后涌现了罗世文、罗念生、唐琳等名人;威远古有“镜塘夜月,沙岸晨钟,白塔抹烟,紫金叠翠,横山落照,高洞飞流,古佛洪崖,老君丹灶”八景。而今有穹窿风光、古寨集群、林海氧吧等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西部百强县、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国无花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等。
历史沿革:
威远境地,古为梁州之域,周属蜀国,秦隶蜀郡,汉属犍为郡,东晋时为僚人聚居地。
北周保定五年(565),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
隋开皇三年(583),置威远戍。
开皇十一年(591),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
唐贞观元年(627),在威远县境内又置婆日、至如二县。
宋乾德五年(967),和义县并入威远县。
元初,废威远县,元统元年(1333)复置。
明洪武四年(1371)威远县并入荣德县,隶属于嘉定府。
明洪武九年(1376)复设威远县。
清初仍沿明制,县属嘉定州。
清康熙六年(1667),威远县并入荣县,十三年复设,二十年再并入荣县,至雍正七年(1729)又复设威远县,属嘉定州。
光绪三十四年(1908)(威远县)隶属于上川南道嘉定府。
清宣统三年(1911),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同年11月1日,保路同志军攻占威远,宣布威远独立,成立军政府。
民国元年废道制,由省辖府,威远仍属嘉定府,县军政府改名县公署。
民国2年(1913)恢复道制,威远县属上川南道,翌年改属建昌道(治所在今雅安市)。
民国17年(1928)废道制,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24年(1935),威远县隶属于第二行政督察区资中专员公署(治所在今资中县城)。
1950年2月,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1968年改为内江地区,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改为地级内江市,威远县均属之。
至2022年,威远建县已有14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