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古城遗址

保安古城遗址

共 186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11

历史沿革

保安古城遗址
2007年4~8月,考古人员对保安古城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保安古城遗址
保安古城遗址地势与周围地貌相比明显较高,遗址主要由城址和城外的古墓葬组成。城址呈南北长方形,在发掘区内发现了城墙建筑、城门、城壕、房址等重要遗迹。
城墙建筑
保安古城遗址四面城墙的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仅略显城墙残垣及外壕的轮廓,城墙下有基槽。
北城墙长590米,宽9米,中部有2处缺口。现存仅为城墙基槽部分。墙基外侧直接叠压于第1层下,内侧叠压于第3层下,在第3层内出土有秦半两铜钱,城基坐落于黄生土上。基槽仅有北壁,底部近平,内侧连接内壕沟。
东城墙长340米,宽8.5米,中部因乡村公路穿过而遭破坏。现仅存墙基,外侧被第2层叠压,内侧被第3层叠压,基槽下为黄生土。内壕沟内无出土遗物。
南城墙长590米,宽约9米,中部被民宅所压。内侧的文化层深1.7米。基槽内的墙基为灰褐色夯土,结构较紧密,含有少量的红烧土粒及草木灰等。西部残存也为墙基部分,外侧被第2层叠压,内侧被第3层(东周)叠压,基槽下是黄生土。残存墙基的最高处距地表0.75米,南北宽5.5米,残存厚0.95米,为较紧密的砂砾石堆积。
保安古城遗址
西城墙长340米,宽8米,城墙的外侧为约1.7米的断崖。在西城墙的南段布探沟1条,探方4个。现残存有城基、内侧护坡、内壕沟等。墙基外侧被耕土叠压,内侧、护坡和内壕沟被第3层叠压。另外,墙基还被H5打破,墙基下叠压有H7和H8(为裴李岗文化时期)。残存墙基的最高处距地表0.25米,基槽底不甚平坦,墙基残存厚1.35米,东西宽9.5米,墙基残存夯土有9层,每层厚7~15厘米,为浅灰色,出土少量绳纹陶片;夯筑坚硬,夯层、夯窝较明显。内侧的护坡靠墙基,也挖有与城墙基槽底同深的基槽。护坡为浅灰色土,土质细密,基本纯净,依城墙堆筑,最高残存1.2米,宽5米,无夯痕。内壕沟与墙基相平行,填土为黄灰色淤积土,无包含物。
城门
保安古城遗址北城门位于北城墙中部。因当时城内比较低洼,城门两侧的城墙又高于道路,雨季道路充当了排水沟的作用向外泄洪,北城门的道路从里向外逐渐增高,路土只残留长约20米,宽5.5米。应是城池废弃后雨水冲刷破坏殆尽。
东城墙在今古城村东西向水泥路及其北侧,不见痕迹,为宽约9米的缺口。从地层叠压关系看,为一次性堆积,原始也应是一条路沟,应是古城的东城门。
南城墙未发现城墙痕迹,发现缺口,宽度6米,并在距地表1.4米的生土之上发现一层路土,此处应是城墙的南城门。
西城墙的相关位置未发现缺口,且护城河在这一段连续不断,因此西城墙应是封闭无城门的城墙。
城壕
保安古城遗址
保安古城遗址北城壕残存长235米,宽13~16米。在城外西北角及东北角各有部分保存。东城壕长414米,宽22米至34米。南城壕西部被破坏掉,东部仍有迹象,宽10~20米。西城壕的南部紧挨城墙,宽15~31米,北部逐渐与城墙分离。
房址
保安古城遗址城内西北部发现南北长30米,东西宽25米的垫土层,距地表1米,厚0.3米,为灰褐色土,土质坚硬,似经夯打,当为房基。
古墓
保安古城遗址古墓群位于前古城村西南部水库淹没区,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共清理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50余座,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为复原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资料。

文物遗存

保安古城遗址
保安古城遗址出土遗物多为板瓦,表面多饰绳纹,瓦的内壁多压印,主要有麻点纹和菱形纹;生活日用陶器残片较少,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多饰绳纹,素面极少。可辨器型有鬲、罐、盆、豆等。

研究价值

保安古城遗址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据点,它北依干江河(潕水)天险,南靠方城山楚长城,扼守“方城垭口”,是楚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军事部署中的重要阵地,它与叶邑城以及其它众多“方城之外”的城池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了强大密集的军事布局,具有重要的军事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保安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保安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保安镇前古城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保安古城遗址,路程约30.5千米,用时约48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