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团风县

共 5130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11-01-0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六区”建设,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总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严峻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保障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4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7.18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工业增加值14.36亿元,同比增长2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比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由上年的22.7:56.1:21.2调整为23.5:54.9:2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9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8%。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4%,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10.5%,烟酒及用品10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0.7%,交通和通信104.3%,居住11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3.0%,比上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5.2%,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7.55万人,其中年末在岗职工人数2.28万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一千余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4%。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还比较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二是内需持续均衡增长存在较大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四是民生和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市场物价、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有效解决等。

二、农业

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受罕见旱灾的影响而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5509万元,增长24.3%,其中农业产值85694万元,林业产值4713万元,畜牧业产值67047万元,渔业产值23271万元,农业服务业产值478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9%、21.2%、50.9%、12.15%和12.1%。粮食、油料作物因灾减产,棉花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24400吨,同比下降32.81%,油料产量20927吨,同比下降8.77%,棉花产量5601吨,同比增长66.9%。鸡存笼983万只。同比增长17.51%,肉类总产量17112吨,同比增长1.42%。

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32千公顷,全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3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78万千瓦,增长10.1%。农村化肥使用量(折纯量)2.77万吨,农村用电量13768万千瓦小时,增长7.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3525万元,同比增长25.8%(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40800万元,同比增长3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达到3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鸿路钢构、中南钢构、永康油脂、兴隆米业、潮流钢构、中慧畜牧、华立染织、福鑫钢构和辉创重工等15家,过10亿元的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鸿路钢构年产值达到10.27亿元。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4.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29亿元,比上年增长50.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49%。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主营收入49.13亿元,产品销售率92.74%;全年实现利税总额26547万元,利润总额20568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13万元。

建筑业发展稳步前进。全县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共43家,从业人员4.99万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到96.7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1000.78万平方米,当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32.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4100万元,比上年的增长50.4%(因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上年同期数进行了调整)。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11701万元,同比增长56.9%,集体经济9942万元,同比增长35.4%,个体私营经济342457万元,同比增长49.2%。投资总额中,500万及以上项目(含房地产)完成投资456500万元,同比增长43.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07亿元,增长116.9%;第二产业投资23.96亿元,增长45.56%;第三产业投资17.62亿元,增长33.6%。房地产投资43410万元,比同期的21564万元增长101.3%,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4163万元,比同期的13280万元增长81.95%,商品房销售面积12.9万平方米,比同期的8.3万平方米增长55.4%。

五、商贸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17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141191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988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4009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0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6%。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52万美元,比上年的431万美元增长4.87%。实际利用外资1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09万美元下降55.3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69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21公里。全社会货物运输量2754万吨,其中公路2740万吨;全社会客运总量392万人,其中公路381万人。全年客运周转量为162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为7168万吨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156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收入1680万元,电信、移动、联通业务总收入9885万元。固定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44万户,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26.98部;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60276户,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25.6部。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8.3万人次,增长19.4%。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增长23.5%。星级酒店2家,星级酒店客房总数81间,旅游产品开发初见成效。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3584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07万元,比上年增长22.81%。其中,国税完成3241万元,同比增长23.73%;地税完成12980万元,同比增长31.33%;财政完成9285万元,同比增长12.34%。

全年财政总支出达到171727万元,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9394万元,增长36.5%;教育支出29203万元,增长23.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051万元,增长41.2%;医疗卫生支出13438万元,增长54.7%。

截至年底,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4146万元,比年初增加99870万元,增长25.3%;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68961万元,较年初增加58439万元,增长21.7%;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3136万元,比年初增加54107万元,增长30.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75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小学55所,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16所。全县本学年初在校学生数58869人,其中普通中学24702人,小学32444人,职业中学1723人,幼儿园及学前班4355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3066人,其中普通中学1475人,职业中学96人,小学1495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全年共有45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开展合作项目57项,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19个,开发新产品3个,攻克技术难题37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7项。共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家,有9家企业的主导产品按新办法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其中,天马研磨材料、华森化工等两家企业的7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完成专利申请13件,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4项,其中申请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4项、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项目2项、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3项,已获得立项9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我县成功获得省级命名的“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编制和基础资料的录入工作。最后83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实现了我县289家农家书屋建设的全覆盖。全年举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30余次,参与人员1800余人,观众16万人次。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疾病预防控治中心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915张,其中医院315张,卫生院60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2.4张。卫生技术人员86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7人,注册护士153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人,其中每千人拥有医生1.5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17113人。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农民健身场所96处。成功举行了迎接市三运会“崛起之光”火炬传递活动,参加人员达5000余人。在黄冈市第三届运动会上,我县代表团共参加了27个大项目中的13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了16.5金,22银,7.7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奖牌总数列全市第9位。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127285户,总人口378423人。在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98609人,女性人口179814人,人口性别比为110.5:100;按户口性质分,未落户常住人口2838人,非农业人口18359人。全县乡村户数8.99万户,乡村人口29.85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7.72万人。在总人口中,18周岁以下人口56434人,18至35周岁人口107728人,35至60周岁人口148977人,60周岁以上人口65284人。

全年出生人口4569人,死亡人口151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8‰。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0元,比上年增加633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957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421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65元。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6元,比上年增加1752元,同比增长15.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7732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751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188元。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7.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8.65平方米。

年末社会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288人、44983人和7500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2.19万人。

十一、资源、环境与社会治安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96千公顷。其中:水田14.87千公顷,旱地2.59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35%。

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031万元,生活污水处理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全年刑事案件立案656起,比上年下降12.5%;交通事故发生数2728起,比上年下降16.3%,死亡人数7人,交通事故损失额341万元;火灾事故发生数43起,火灾损失金额4.28万元;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人,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损失额18万元。

注: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字为公安户籍年报数。

浏览 6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