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墓

李时珍墓

共 6459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5-24 11:22

文物保护

李时珍墓
李时珍墓,位于东门外雨湖之滨,为之一。位于深处,呈椭圆形,周围砌有青石条护墓。墓前有明万历年间所立的墓碑,上部及两侧以条石镶框。墓边有其父母合葬墓。
李时珍墓,前立纪念碑,碑顶有据美术家先生所画像雕塑的半身像。纪念碑的两侧各建琉璃瓦顶一座。两侧为壁上嵌有《本草图》石刻,陈列馆内附有李时珍生平事迹及所著《的各种版本,以及众多中草药标本。
李时珍墓,南依群山,北临湖水,终年轻雾缭绕。
2023年10月,李时珍墓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建墓由来

李时珍(1518-1593)是我国杰出的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治今蕲春)人。一生著书十余种,尤重研究,重视,主张革新。为纠正古代记载中存在的“品种既烦,名称多杂” ,“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之弊,决心自己编修本草学。为此,经常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花了近30年时间,参考800余种书籍,先后易稿3次,写成一部集我国明代以前本草学大成的 。出版后,陆续有了日、朝、英、德等各种译本或节译本,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国后修葺了墓冢,增建了牌坊、莲池、拱桥、层台、、药圃、、纪念碑等,并扩地增建了国药馆,陈列有李时珍生平、《》的各种版本和中草药标本以及全国各大药厂研制的中药成药产品。已形成一座占地达75亩、建筑典雅、轩敞明丽的,吸引着国内外游人、药商来此瞻仰和开展药材贸易活动。 李家世代业医,是“”。父亲,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决定让二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历经事迹

李时珍墓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摘引》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的诗赋,竟成了考证名实的雄辩依据。

史料记载

在编写《》的过程中,最使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没有深入实际进行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远志,著名医药学家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在他的启示下,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标本。他首先在家乡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李时珍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便在他的《》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都非常注意观察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产的白花蛇。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癣癞等功用。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上才有真正的蕲蛇。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丛生。缠绕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的细致。
李时珍墓
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鲮鲤,即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的说法是否对头,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肯定了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实地,搞清了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称赞它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碑文纪念

位于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1518~1593)系伟大的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今蕲春)人。所著《》集诸家本草学之大成,共收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对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同年秋葬此。
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南依群山,北临湖水。墓椭圆形,封土高2米,纵径6米,横径4.5米。周围以青石条砌护。墓前有万历年间其子所立石碑1通,高1.15米,宽0.6米。上部及两侧以条石镶框。碑文楷书。西侧为其父、母合葬墓。
1955年以来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大门建于1980年,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门内为莲池。墓前立纪念碑,通高5.5米,碑顶置半身塑像,高1.3米。碑身正面刻郭沫若1956年题词。纪念碑两侧各建琉璃瓦顶六角亭1座。西侧,由单檐歇山顶、左右和陈列馆3部分组成。壁间嵌《本草图》石刻,选刊明版《》所著录的标本图128幅。内陈列生平事迹及所著《》等著作的各种中外文版本。

景区娱乐

李时珍
景区娱乐:舞龙:也称龙舞、。正月初一,出行的鞭炮响过,人们相互拜年祝贺之后,便有数条布龙、纸龙、草龙、纷纷出动,在衬里“游”起来,伴之以“咚咚咚”、“锵锵锵”热闲的锣鼓声,挨家挨户边走边舞,有时还要进屋绕堂一周。村民轻则鞭炮相迎,烟糖相赠,重则酒肉款待,条烟相送,有的还赠以红包,以示慰劳。本村“舞”过之后,再去邻近友好材。正月十五晚上,是舞龙的高潮,群龙飞舞,彩灯万盏,人们数十里相聚,热闹异常。龙有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的动势分行进(、摆尾)、迎龙(头不时高举:尾摆个不停)、舞龙三种。领舞者手举红色绸制绣球,龙跟着绣球动作,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不断展示扭、挥、仰、俯、跪、跳、摇等多种姿势,如遇群龙演舞,那热闹紧张的,很快引得群情激奋。

本草纲目

李时珍
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 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打破了自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附方等项,从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总之,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虽然《》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葎草、大麻、大豆豉、葫、、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此外,《》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如治疗的方剂,即在多种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因此,《》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李时珍行医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