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惠济寺
共 132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47
历史沿革
原平惠济寺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建文殊殿。
建筑格局
原平惠济寺坐北朝南为八间,占地面积2135平方米,进深两间,分上下两层。主殿三间居于中部,下层主殿内有壁画,内容为释、道、儒三教圣像,像前置有隔扇,隔扇前为供奉活动之地,左右各为一间住屋。右住屋的石壁上有一黑洞,高约一米,可由此通向寺东绝壁上的另一小庙金安寺。今小庙已毁,仅留支撑寺庙的悬柱一根,稍有风吹动,即左右摇摆不定,当地人称之为“扒拉柱”。上层主进深两间,均为通天柱(5.1米)。余间皆进深两间。前有走廊,走廊前又有木板伸出,为栈桥式殿内有阁,内画玉皇像。线条流畅,比例适当,工艺精细。下层面阔八间,其中主殿三间。主殿,前置望柱七根,装有木栏板。整个建筑之前部均悬于空中,下用十余根木柱支撑,结构奇特,十分险峻。上层面阔五间,主殿三间,主殿进深两间,余皆进深一间。前均置走廊,供人登高望远。
原平惠济寺由山门、文殊殿、钟楼、伽蓝殿、大佛殿及东西廊庑等建筑组成。
主要建筑
大佛殿
大佛殿为宋代遗构,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砖建月台宽大。殿内使用减柱造,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内额,其上四椽栿与前后乳栿搭交。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六铺作出三抄,后尾置于顺梁下,明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昂。殿内佛坛上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为宋塑佳作。两壁千佛阁内存有157尊宋代木雕,雕工精细,刀法有力。原平惠济寺中大佛殿历史最古,建筑结构及其塑像艺术尚保存宋代风格。
原平惠济寺
大圆通殿
大圆通殿,是原平惠济寺的主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圆通”是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圆满通达。大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在佛教经典中,观音是耳根通(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观音菩萨能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大圆通殿是单层重檐的木结构建筑,顶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是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
文殊殿
文物遗存
大圆通殿,两旁端坐32座观音应身像,中间供奉观音佛身,共33身。文殊殿内佛坛上保存彩塑18尊,两山墙绘壁画20余平方米,两壁千佛阁内存有157尊宋代木雕。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3日,原平惠济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原平惠济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东北15千米练家岗村。
交通指引
原平市人民政府距离原平惠济寺15.8千米,可驾车前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