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古镇
黄圃古镇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最北部,地处“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镇内的六座山峰每年春秋季黄菊遍野,十里飘香,宛如天然大花圃,故名为黄圃。
2010年,黄圃镇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2019年10月,黄圃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5月26日,黄圃镇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黄圃地区属海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米以下,大致由西北向东南轻微倾斜。平原上河网密布。平原主要由西、北江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淤积而成,表层土质粘重,有机质丰富。平原上有过去古海湾内的岛屿形成的孤丘点缀,仅占黄圃总面积的二十四分之一。在黄圃西北部,以尖峰山为主,群集小丘,连成一体,占黄圃镇山地总面积的50%。距尖峰山1-4公里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分别有乌珠、横档、团范、马安及牛岗等零星分布的小丘。
气候条件
黄圃地处珠江三角洲,受海洋上暖温气流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雨量多,强度大,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的降雨特点。夏季漫长,春秋较短,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冷凉干燥。无严寒天气,偶有冰霜出现,霜期一般在12月~1月下旬。
水文特征
黄圃位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下游,主要河道有黄圃水道、黄沙沥水道、洪奇沥水道、桂洲水道。
动物资源
黄圃镇现有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大黄圃已涉人迹,初隶番禺,后隶南海。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大黄圃人口渐稠,田园庐舍已具规模。大黄圃始建制,属古海乡,隶香山县。元沿宋制。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废古海乡,置黄旗都,隶香山县。黄旗都辖村5:黄旗角、潭洲、大黄圃、小黄圃、古镇,设治黄旗角。
清代,黄旗都辖村12个:大黄圃、小黄圃、古镇、黄阁、横档、潭洲、三角、屯饭、月湾、莲塘、太平、安庆,设治大黄圃。大黄圃经济、文化日渐昌盛,形成集市,称大黄圃圩(即今旧城区),成为黄旗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宣统二年(1910年),香山县黄旗都改称香山县第九区(又于1930年改称东海区,时间不足一年),香山县第九区行政区域含中山市的黄圃、阜沙、南头、三角、浪网、民众六个镇和东凤镇一部分;番禺市的大岗、潭洲、万顷沙、黄阁四个镇;顺德市的小黄圃、高黎两个管理区。当时有沙田4600余顷,人口约十五万。
1958年10月,中山县大黄圃人民公社成立,辖原中山县第九区的行政区域。同月划出小黄圃和高黎两行政村隶顺德县。
1959年4月,中山县大黄圃人民公社撤销,以原黄圃乡、鳌山乡和阜沙乡的行政区域建置黄圃人民公社。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61年8月,中山县黄圃人民公社改为黄圃区,下辖五个小公社——黄圃公社、吴栏公社、新沙公社、横档公社、阜沙公社。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63年8月,撤销五个小公社,中山县黄圃区复称黄圃人民公社。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66年8月,中山县黄圃人民公社析出阜沙乡,建置中山县阜沙人民公社。
1968年12月,撤销黄圃镇建制,并入中山县黄圃人民公社。
1974年1月,恢复黄圃镇建制,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83年,中山县撤县建市。11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中山市黄圃人民公社改为中山市黄圃区。
1986年11月,撤区建镇,原黄圃镇与黄圃区合并,称中山市黄圃镇。
主要景点
报恩禅寺
报恩禅寺位于黄圃镇观仙路1号,原名观音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距今约320年),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海蚀遗址
黄圃海蚀遗址,至少有2000年历史,位于黄圃镇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岭山东面山脚,占地范围约2500亩。它在距今约6100—1600年以前的海侵时期形成。尽管时间久远受到风化影响,但这里的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等形态各异的海蚀地貌却保存得较为完好。如玉泉洞、姻缘石、情侣石、八仙石、浴日池、好运洞、钓鱼台、群仙会、天狗岩、飞来石、滴水岩、洞门石等山体奇观。
推荐玩法
来到黄圃古镇千万不能错过海蚀遗址,海蚀遗址揭开了作为广东四大古镇之一的黄圃古镇,几千年沧海桑田的神秘面纱。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而且保存完好,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