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雅各中学旧址

共 2003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24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华圣公会在芜湖洋街(华盛街)创办学校,初名广益学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籍瑞典人卢义德在狮子山上建起了圣雅各中学高中部博仁堂,同年5月竣工,同年9月招生,卢义德任第一任校长。学校的课程注重圣经课,通过圣经课可吸收学生入教。
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设义德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设经方堂。
新中国成立后,圣雅各中学改为安徽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改为芜湖市第十一中学,后增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牌。
2011年12月7日,圣雅各中学旧址修缮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建筑布局

圣雅各中学旧址位于芜湖市镜湖区狮子山顶,芜湖市第十一中学校园内。圣雅各教堂附设的教会学校,共有博仁堂、义德堂、经方堂三幢单体建筑。主体建筑博仁堂居前,义德堂、经方堂一东一西居后,构成“凹”字平面,气势恢宏,整齐严谨。

建筑特色

圣雅各中学旧址三幢建筑体量硕大,布局严谨,形体优美,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主楼的屋顶设置,是中、西建筑技艺的参照例,具有强烈的科学、艺术表现力,保存完好。

主要建筑

博仁堂

圣雅各中学旧址
博仁堂地处狮子山山顶南部,坐北朝南,由时任基督教圣公会会长卢义德从美国万博仁师母处募得捐款、主持兴建,故名“博仁堂”。博仁堂以钟楼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平面形似一杆天平。通面阔41.58米,通进深17.4米,占地面积为54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07.56平方米。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红砖净缝砌筑墙体。四坡、双坡相交铁皮屋顶,基座部分有通气孔。砖砌立柱外凸,立面线脚复杂优美。柱与柱之间发起拱券,搁栅承托楼板。楼梯设在中间的北向,双向双跑,有木栏杆,质地坚密。楼正中为钟楼,共五层,是博仁堂的形象标志。钟楼造型独特。前部除一楼设置拱券外,余四层均为一般房间。后部一至三楼设置拱券,四至五层为楼梯间。第五层以上为屋顶部分,梁架裸露,全部为木构架。四角各有一根梁,梁间横架檩条。檩条外贴木板,再贴以铁皮排雨。举折很大,屋面陡峭。屋顶之上是平台,人可以通过楼梯登上平台,俯眺四周景致。该楼屋顶之上均有平台,并有铁质栏杆。

义德堂

义德堂位于博仁堂东北向。圣雅各中学是中华圣公会第一任会长卢义德募捐兴建的,这幢楼故名“义德堂”,坐东朝西,二层楼。平面简洁,红砖净缝砌筑墙体,底部有通风孔。四坡屋顶,红色机制瓦铺盖屋面。通面阔22.175米,通进深6.93米,占地面积为15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7平方米。大门开在建筑西向中部,拱券式门罩向外凸出。大门内是楼梯间,木质双跑楼梯,两边有栏杆。一、二两层共有教室四间,宽敞明亮。除门窗外,该楼装饰素雅。

经方堂

经方堂位于博仁堂西北向。这幢楼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捐资建造的,故名“经方堂”,坐西朝东,二层楼。红砖净缝砌筑墙体,底部有通风孔。四坡屋顶,红色机制瓦屋面。檐部四向向外挑出,檐下有线脚。通面阔30.56米,通进深11米,占地面积为336.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2.32平方米。平面布局长方空旷,一层除楼梯间和狭窄的讲台外,是宽敞的大堂。大门开在东南角,用水磨石做成几何形纹样的矩形门罩,门罩向外凸出。大门以内就是楼梯间,楼梯直跑。大堂北向的讲台为木板地坪,余者均为水泥地坪。二楼东向设内廊,西、北两向共有三个教室。该楼以砖墙、柱承重为主,木搁栅承托楼板,人字架支撑屋顶。装修风格简洁淡雅,以白色石膏线条为主。一、二层窗户之间的拉毛方块,为窗户技艺的展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作用价值

圣雅各中学在芜湖教育发展史和芜湖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是芜湖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由基督教圣公会创建。宫乔岩曾在圣雅各中学任教,李克农、阿英曾在圣雅各中学读书。王稼祥曾就读于圣雅各中学,求学期间领导过进步学生运动。
圣雅各中学旧址

保护措施

2004年10月,圣雅各中学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圣雅各中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圣雅各中学旧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中山北路25号。

交通指引

芜湖市内乘坐路公交车1路、2路、3路、12路、13路、14路、18路、24路、25路、28路、35路、38路、102路、115路到十一中学站下车,步行前往。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