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
共 359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0:05
历史沿革
1977年,西北大学地质系薛祥煦教授在洛南东河村地质勘探调查中采集到一枚直立人(俗称猿人)牙齿化石。
1995年到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管部门,对花石浪龙牙洞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发掘,从中发现大批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制品。
2010年8月,对孟洼旧石器地点抢救性发掘。
2011年4月,发掘张豁口旧石器地点。
2012年,发掘十字路口旧石器地点,面积近360余平方米。
2012年10~12月,为配合洛南县城过境公路建设而发掘郭塬旧石器地点,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
挖掘现场
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考古人员对洛南夜塬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了洛南盆地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证据,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将洛南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万年,对研究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特点
综述
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基本分布于洛南县,该县西部的“四十里梁塬”及其周边区域为遗址密集区,另外,与之接壤的商州区东部亦有小面积分布,包括城关镇(老关梁村,八里桥村,曹洼村,窄口村,尖角村,马桥村,陶川村,庄塬村,杨底村,杨川村)、永丰镇(白塬村,周坡村,冀洼村,白洛村)、卫东镇刘村、保安镇眉底村、灵口镇(黄坪村,黄塬村,王岭村)、古城镇古城街村、三要镇北司村、石门镇(下樊沟村,杨河村,庵岭村,东山村,苏冯村,罗沟村)、麻坪镇(槐树坪村,麻坪街村,孤山村)、石坡镇(石坡街村,桑坪村,梁头塬村,周湾村,李河村)、庙坪乡(官桥河村,邢塬村)、四皓乡胡河村、谢湾乡(张塬村,东河村,董底村)。截至2013年,共发现旧石器旷野点300处以上,出土旧石器文物15万件以上,核心遗址群落的面积约50平方千米,初步确认该遗址群跨越了距今70万年至5到3万年左右的时空,表明古人类在此的生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洛南盆地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分布状况
遗址分布区考古已发现15万件以上的石器,这一数量在中国同时期同类遗址以往的发现中是罕见的。这里所发现的旧石器制品具有阿舍利石器文化的特征。
龙牙洞遗址
龙牙洞是一个石灰岩山体上的隙型溶洞,洞内部最大平面位置处的面积超过20平方米。龙牙洞遗址的地层堆积物厚度较大。龙牙洞外边坡地层堆积最大厚度接近12米,但含早期人类文化存的地层只是下部第2~4层堆积物,在其他层位的堆积物中并有发现任何早期人类文化遗迹或者遗物。
龙牙洞第4 上部遗迹及遗物分布状况
龙牙洞内含人类文化遗存的第2~4层堆物,以及口外的阶地堆积物,可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段的文化期。
在第一期文化存形成时,龙牙址还处在南洛河及支流石门河河漫滩边缘地带,虽然遗址所在部位距离中心河道较远,但在夏秋两个季节,强降水天气过程后,南洛河及其支流石门河上游地区所形成的洪水下泄到遗址附近时,可以一直侵入到龙牙洞内部。这时龙牙洞虽然已经形成,但是,由于洞内部分面积很小无法为早期人类提供足够宽敞的生活空间,人类只能在距离中心河道较远的山坡下活动,或者安营扎寨,并在这些地方遗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
第二期文化存为龙牙洞内外第3层松散的、夹杂灰岩角砾的黄色粉砂质土堆积物。这时,因为受到新构造运动中秦岭山地地壳上升的影响,在侵蚀基准面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河流下切侵蚀,第一期文化遗存形成阶段时,远离中心河道的河漫滩部位相对抬升,最终发育成为新的河流阶地。龙牙洞遗址洞内外黄色粉砂质土沉积物的色调显示,这是一个气候相对干冷的时期。这时,龙牙洞已经基本形成,洞内部分已经能满足小群体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空间需求。人类在洞穴内部和洞外附近的阶地上生活,进行日常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并在遗址上留下了动物化石及较为富的石制品。这一期间在洞内形成的堆积物中包含了较多的人类文化遗存,除动物化石和丰富的石制品外,还发现了烧石、烧骨和炭屑等与早期人类用火有关的遗物等,这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将洞穴作为基本的居住场所使用了。
龙牙洞遗址第三期文化层堆积物的厚度,无论是在龙牙洞内部,还是洞外部分都是最厚的。地层堆积物中所包含的早期人类文化遗迹现象和遗物也是整个遗址中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段。这期间,由于受到早期人类用火遗迹和遗物的污染,致使龙牙洞内部大部分区域的地层堆积物颜色变黑,而在没有受到用火行为影响、或者受影响较小的洞内外其他区域,地层堆积物的颜色为红褐色亚黏土堆积层。龙牙洞外未经扰动的原生第4层红褐色粉砂质亚黏土为第二级阶地堆积物,沉积物的颜色以及粒度都提示这是一个气候相对温暖而湿润,适于早期人类生活的时期。第4层上部堆积物中所包含的早期人类文化信息最为丰富,除出土有丰富的石制品外,早期人类生活居住踩踏面、灰烬层、烧石、烧骨、炭屑以及处于角落的可能为火塘的遗迹遗物均在这一时期出现。
孟洼旧石器地点
孟洼旧石器地点位于洛南县城以西6千米,出土各类石制品1700余件。其石制品种类包括石核、石片、修理工具和碎片屑(块)等。修理工具中,既包含有重型的砍砸器、手镐、薄刃斧和石球等器物,又含有轻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器物。
张豁口旧石器地点
张豁口旧石器地点位于洛南县城以西2千米,从遗址不同时代形成的黄土堆积层中出土各类石制品25000余件,此外还在遗址周围陆续采集到脱层石制品数百件,其类型包括石料、石锤、石砧、石核、石片以及经二次加工修理的工具等。在修理的工具类型中,既包含有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和石球等重型器物,又含有轻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众多“阿舍利”工业的器物组合,如手斧、薄刃斧、三棱手镐和大型石刀等,即首次在此发现。
十字路口旧石器地点
十字路口旧石器地点东距张豁口地点700米左右,东南距洛南县城约3.5千米,由南北两个相距不足百米、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左右的岗地构成,其中北部岗地坐落在“四十里梁塬”中脊上。2011年5月以来,仅从北部岗地就采集到包括5件手斧在内的石制品1000余件;2012年,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内的各类石制品3300余件。
郭塬旧石器地点
郭塬旧石器地点南距洛南县城不足1千米,西距张豁口地点约2千米,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内的各类石制品13000余件。
夜塬遗址
夜塬遗址位于商洛市洛南盆地西部,处在南洛河与其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的第二级阶地部位,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距离洛南县城中心约4千米。遗址处在一处孤立的岗地之上,地层堆积深厚,具备完善和细化洛南盆地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可能。遗址地层堆积厚达24米,可划分为36层:第1~4层为表土和近现代堆积,第5~35层为旧石器时代堆积,最底部的第36层为含石制品的河流相洪积—砂砾石层。
夜塬遗址
经研究可知,夜塬遗址下部含古人类文化遗存的第36层在不晚于距今11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便已形成,当时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属于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工具主要为简单修理的砍砸器、刮削器等。
文物遗存
手镐
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出土大量石制品,器物类型有石核、石片、打制石器形成的断片以及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工具;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三棱手镐、石球和大型石刀等。此外,还发现象、熊猫、貘、河狸、马、鹿、野猪、牛等40余种哺乳动物、鸟类及水生动物化石。
历史文化
阿舍利石器文化
石器
阿舍利石器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流行于距今约170多万年至20万年前后,该文化体系中,手斧与薄刃斧、手镐和大型石刀等器物组合在一起,其中手斧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两面打制,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呈泪滴等形状,由于它左右两边和正反两面基本对称,由此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人类在直立人时期的智力进化高度和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准。
研究价值
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为人类进化史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带来重大信息,对认识东亚地区旧石器工业面貌、东西方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与现代人类起源有关的环境变迁与技术行为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所获荣誉
1997年,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即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位于陕西省商洛市。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商洛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路程约45千米,用时约1小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