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福建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共 1471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年(1884年),福建人为加深南北方贸易往来,在烟台修建福建会馆。会馆历时22年建成,修建会馆所需银两均由福建船帮筹备,建筑所需的木、石构件全部在泉州采办并雕刻后,再由海运运往烟台组建完成,是地道的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群。后随着历代的修复,又与北方建筑特色相融合,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会馆建筑风格。

建筑格局

烟台福建会馆坐南朝北,秉承天后宫的平面布局形式,南北长92米,东西宽39米,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459平方米。山门、大殿、后殿、戏楼和西厢五部分组成。山门是一座高大的木石建筑物,主楼面阔三间,两侧次楼各一间,外加两个耳房,有14条础柱支撑。屋顶由雕钸的斗拱支托,上覆翠蓝色琉璃瓦,屋脊瓷板上画有花卉、走兽、仕女等。山门北面是戏楼,南面是大殿。大殿是整个会馆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天后圣母的地方。大殿为歇山重檐,屋脊上有“二龙戏珠”龙吻。
烟台福建会馆

主要建筑

戏台

戏台为正方形亭式建筑,表演空间被抬高1米多,下筑架空台基,由两侧台阶而上,重檐歇山顶,后檐与门厅相连。戏台共有4柱,下端为方形石柱,上端开抄手卯口嵌人木梁用以穿梁枋。石柱下为二层柱础,呈八边形和方形。屋面坡度较为缓和,只在正脊和檐口有较大起翘。除临近门厅一侧外,其他三侧外檐下都以垂莲柱为装饰,已达到较为精致的立面效果。

山门

山门为穿斗式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五架,前后三柱。整个建筑下部为石作,起主要的支撑作用,上部为木构体系,两侧尽间砌筑山墙,墙下部分辅以花岗岩勒脚。山门的木作结构极具福建地区特色。建筑前后开敞,只中间设置隔墙和门开启扇,中间为歇山顶,屋顶较高,两边为硬山顶,较矮,形成一高两低、一主两次的格局。山门中的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多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要装饰题材,其中尤以两根蟠龙柱最富神韵。

大殿

大殿是福建会馆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采用穿斗与拾梁相结合的构造形式,面阔五间,进深十九架,为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正殿共有40根柱子,形成内中外三层柱网,最外圈柱为建筑的外廊,中间圈柱直达上层屋檐,柱子间设隔墙、门扇,分隔室内外空间,柱子的上半部分与内柱通过穿枋或轩梁相连。四根内柱形成了大殿的核心区域,供人们在此祭拜妈祖。整个屋架为井字框架,枋木、雀替、隔扇等构件上雕刻祥禽、瑞兽、花卉、人物等装饰图案。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烟台福建会馆的装饰艺术完美地继承了闽南建筑的建筑特色,其内容丰富,是一座极具历史价值的会馆建筑。尤以山门的雕刻最为繁复,山门中的蟠龙石柱,将蟠龙凌空取势的姿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山门隔墙上的“米芾拜石”“苏武牧羊”等石雕也栩栩如生;山门的梁坊、雀替等木构件则雕刻“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等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大殿重檐间的装饰多为琉璃雕,其色彩艳丽、精致细腻。

文物保护

1958年,烟台福建会馆被辟为,北门上方石匾馆名为郭沫若手书。
1996年11月20日,烟台福建会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烟台福建会馆被山东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