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嘴遗址
花地嘴遗址原名“水沟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发现于1984年,发掘于2004年6—8月。遗址中现存“新砦期”时期遗存的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左右,共发现重要遗迹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
文化
文化特点
花地嘴遗址的发现使学术界对嵩山、万安山以北等地区的新砦期文化更加重视,继而加深对早期夏文化研究。同时由于这一地区正好位于诸多文献中记载的与夏代早期“五子之歌”有关的“洛汭”地区,所以它的发现亦会对早期夏史中有关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对探索夏代早期城址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源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历史
历史沿革
1984年开展全国文物普查,文物保管所组织业务人员到实地调查,在花地嘴遗址的北部断崖和西部台地上均发现有泥质灰陶陶片、灰坑等文化遗存。由于在此东边还发现有泥质红陶陶片,所以,按其性质,将其界定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
2004年6-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经过数次发掘,共发现重要遗迹有:4条环壕,3个祭祀坑,10余座房址,数个灰坑及2座陶窑。祭祀坑主要在位于遗址的西北部;房址在西北部也有发现,但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南部;灰坑主集中在房址周围;4条环壕由北向南呈弧状围绕遗址。
2004年8月19日,河南省建设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豫文物(2004)330号文件公布花地嘴遗址的保护范围。
文物保护
2006年花地嘴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在花地嘴遗址,共发现四条环壕、环壕东南大门、两个祭祀坑、数个灰坑。
祭祀坑位于门旁,灰坑主要集中遗址西南。四条环壕中的内三条相距颇近,勘探均为圆角方圆形,每条环壕的宽度也不一致;最外一条环壕距内三条环壕较远,勘探距离为150米左右,此条环壕较宽,剖面为梯形,表面宽度约16米左右,深约8-9米;经过勘探得知,四条环壕与外界的连接通道均在东南部位,并且都在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直线上。
另从于“城门”位置的初步解剖可知,内三条环壕的中间一条很窄浅,有可能是供建筑城墙时测水平所挖,另外两条较宽深,估计与城壕有关,只是由于破坏严重,尚未发现确证的城墙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