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驮岩遗址
共 1322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24
历史沿革
196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试掘,清理出一批陶器、石器及动物遗骸。
1997年8月至1998年1月,广西文物工作队(现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正式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80平方米,发现墓葬、灰坑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铁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人类食用后遗弃的动物遗骸及炭化编织物、炭化稻、炭化栗等。文化遗存分为两期,第一期的年代为距今47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的年代为距今3800~28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感驮岩遗址
遗址特点
感驮岩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及竹器等。陶器均为手工制的夹砂陶,主要器型有罐、釜、杯等,纹饰以绳纹为主。石器、玉器均为磨制,主要器型有石斧、石锛、石杵,有肩有段石器及有肩玉斧等。年代约距今4700年。第二期为青铜文化早期。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等。陶器均为手制的夹砂陶。器型主要有罐、釜、杯、盆壶、篮、尊等,以及较多地刻画同心圆纹的陶纺轮。石器、玉器磨制精美,加工细致,器型主要有斧、锛、杵、镞、矛、范、拍、块等,骨器有牙璋、铲、锥、匕等,并出现大量的炭化稻、炭化粟。年代约距今3800-2800年。第三期为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仅发现墓葬一座,随葬铁匕首等,年代相当于战国时期。
感驮岩遗址
文物遗存
综述
感驮岩遗址出土的遗物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独特,牙璋、炭化粟等在广西史前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
陶器
牙璋
感驮岩遗址发现的牙璋系用动物的角料制作,呈暗红灰黑色,夹杂白色斑点,整体作弧向扁长条状,端刃斜直,器身宽短,腰部微束,柄和身的界限分明,柄上有细小穿孔,柄部两侧有前阑和后阑,一侧阑间有残存小齿。璋通长5.8厘米、身长4.1厘米、刃端宽1.4厘米、柄宽0.7厘米。为广西地区考古发现中仅有的一件。
牙璋
炭化稻与炭化粟
感驮岩遗址出土炭化稻经过鉴定为驯化栽培稻,炭化粟经鉴定为鸭掌粟,它们出土时均埋藏比较集中。
炭化稻与炭化粟
文物价值
感驮岩遗址中发现一具特殊的中原礼——牙璋。 同类牙璋在四川绵阳三星堆、越南冯原文化中也出土,显示那坡可能为中原牙璋南传到东南亚的必经之地。此外,在粤东、闽西南、珠三角、环珠江口岛屿也发现岩质牙璋,证明中原牙璋在岭南青铜文化早期传到珠江流域。
牙璋的发现,证明感驮岩遗址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感驮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广西史前文化空白,为研究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古代社会面貌及古代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较为珍贵的资料。也为越南北部冯原文化牙璋的来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感驮岩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感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城北约500米处的后龙山中部山脚。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感驮岩遗址: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出发,路程大约324.2公里,约需3小时52分钟到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