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自由职业:我为什么不想再回公司上班

iamsujie

共 181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1-12 10:55

离开大公司以后,我一直就没什么“正经”工作。创过业,做过CEO,还有各种或长或短的兼职顾问,按照现在政策的说法,我这也算“灵活就业”了,或者说,是“自由职业,算算已经7年多了。

一年一年过去,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法回一家“正规公司”,去做严格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的事情了,当然,人家估计也不要年纪这么大的。一直在想,将来会不会出现大量“一周上两三天班”的工作,然后薪水按市价拿三四成左右我就满意,这种我还真的会考虑。


表面上看,自由是真自由。

可以完美避开早晚高峰,甚至在家办公都不存在通勤;
可以哄娃然后比娃先睡着,不用担心“明早要交什么”;
可以半天不看手机,对于只响了一次的陌生号码,就不回了;
可以和客户异步联系,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可以一时兴起,工作日去空空荡荡的景区;
可以和娃一起放寒假、放暑假;
……

但其实选择了自由职业,是选择了更大的压力与责任,说白了,就是没人给你发工资了,自己要直接与市场交易。

看过一个调查,自由职业者的平均工作时间,其实远超996……

李诞在《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里对公司为什么存在的描述很有意思,作为个人来说,其实是在自己和市场做交易 vs 通过公司为中介和市场做交易之间选择,你有信心和能力直接与市场做交易,就不需要公司,毕竟中介有成本(当然也有价值)。

背后其实是交易成本的问题,我找到了这个观点的源头。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的开创者是罗纳德·科斯,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1937)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某些经济交易不直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进行,而要在由规则与等级制实施机制构成的治理结构即公司中来进行。科斯认为,这一定是因为“使用价格机制存在成本”,即“为了市场中的每次交易而进行谈判并缔结单独合约的成本”。正是这些交易成本的存在是公司出现和存在的原因(Coase,1937)。

岔开一句,我总是觉得日常我们讨论的几乎所有事情,其实早有大牛想过并且给出更深的思考了……对于这点,我目前的感觉倒不是困扰,发现源头反倒挺开心的,不然就什么都没法想,也不敢写任何东西了。

通过公司作为“中介”,还有个问题,就是没法直接看到努力的结果、甚至你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没有结果,付出和回报无法直接挂钩,这就让人很难受,《黑客与画家》好像也说过类似观点?

为了方便理解,在公司每个月拿固定工资 vs 自由职业收入波动很大 的对比就可见一二。任何一个人,肯定不可能每个月给公司的贡献都一样,但评估的成本太高,所以只能估个大概,取个平均。当然,公司可能会用奖金、年终、股票期权等方式来解决“固定工资”的不合理性。

……

自由职业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只能小而美
你可能要问,自己做老板不可以么?我认为是不行的,一直很佩服创业者,当团队大了以后,其实自己就又被架上去了,又不是真正的自由了。

所以,要自由职业,至少,你得放弃常备军式的“组织”这个杠杆。

这就是个人喜好了,欲用杠杆,必承其反作用力。
我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也做过小型公司的CEO,当时团队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就40多,但我已经很难受了,每天要做很多不想做的事情。当然,这也是我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当你没了组织这个杠杆,也很难拿到资本的杠杆,所以,就接受小而美吧。
一个工作室,最多加一个助理解决行政事务,有时候让客户给个临时助理,然后财法税等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项目制,即插即用的兼职顾问,彼此合作的其他工作室,外挂各种专业机构……大概就是我在摆脱成型组织以后,构建的更松散更灵活的雇佣军式的“组织”

……

还是想给大家一篇延伸阅读,对于选择的态度:
成年人应该说“我不去了”,而不是“我去不了”

以及我对《重来3》里相关问题的讨论:
如果可以重来,你还会做工作狂么——《重来3》推荐序
再谈《重来3》,我们能不做工作狂么?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4本书的作者,前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i13758212411)。

浏览 2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