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共 258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8-23 02:17
上个月就读完的《呐喊》,一直到现在才想起来抽出时间写下读后感。不得不长叹先生千古。
前言
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距离《呐喊》这篇小说集出版已时隔百年,现在来看,放在今日的社会,竟依然如此适用。我仿佛能隔着冰冷的文字看到一双双苍老的手和一张张铁青的脸,愚昧和无知蒙住百姓的眼睛,贫穷和丑恶在中华大地上疯狂肆虐。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改变自己一支毫毛!
鲁迅先生的文字之经久不衰,在于他冷眼看透这些血腥背后的悲哀,更在于他万般无奈之下却依然心怀苍生。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这段历史本没有年代,是鲁迅先生这一批觉醒者赋予这段历史以年代。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希望他们现在的坟墓不要在众人的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以被迫害者 “狂人” 的第一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 “吃人” 本质: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以及鲁迅先生对自己之前行为的忏悔意识和对人类前途深广的忧愤,“从来如此,便对吗?”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正如马丁 · 尼莫拉说:“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孔乙己
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百无一用是书生。本篇深刻揭露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封建腐朽思想使得孔乙己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更是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却是所有人的笑柄,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
阿 Q 正传
《呐喊》里最长的一篇小说,其警世性振聋发聩。细观这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多少人活成了鲁迅笔下的阿 Q。
作为被生活捶打的人,遭到强权富贵时不敢出声,靠精神胜利法俗称阿 Q 精神安慰自己,欺负起比自己弱小的人物时,却铆足了狠劲儿。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
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旧时代的阿 Q 已经死了,可新时代的阿 Q 却屡见不鲜。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药
《药》是一出振聋发聩的启蒙悲剧。鲁迅先生以沉痛悲愤之笔,绝望哀悼之墨塑造了一个在民族危亡的狂澜中,为拯救奴性愚民而殒身不恤的革命者:夏瑜,整篇小说集中唯一的高洁灵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舞台中央没有灯光始终黑暗,但台下的嗤笑声却不绝于耳。夏瑜就义之时,愚昧的群众围观赏鉴真是让人悲哀又恐惧: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做成了人血馒当作治病的灵药: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这个民族何以历经磨难仍屹立不倒?他终成为民族重生的药引。
故乡
初识闰土时,他是活泼开朗的少年,脖子上的银项圈、手中的雪亮钢叉,是他意气风发的见证。可时隔 20 年后的闰土,却在贫瘠生活的拖累下,成为麻木沉默的中年人: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全文最后一句经典名句: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总结
十年前从课文中读不懂鲁迅,十年后再看惊觉文笔如刀,人性恒古之丑陋。
或许吃人的历史变了个模样在谱写,或许人血馒头换了个方式在售卖。当吹哨人的哨音落下,当一个个族群在固化,当我们害怕被社会所吞没,我们也在怯懦地习惯沉默。
《呐喊》给我的最终意义是,过去、现在、将来,这个世界或许永远都不能缺少振臂呐喊的人。
最后,下面这段话用以警醒自己:
如果天总不亮,那就摸黑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角落。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讽刺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
你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