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镇
地名由来:张集原名店子岭,为随县、枣阳地区通往钟祥的过路店子。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楚子熊伐随,在此地屯兵。明朝初年,在此地做生意的人逐渐增多,并形成大的居民点。因居民中张姓人口最多,故名张家集,简称张集。
2017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张集镇为2016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张集镇地处大洪山西南麓,钟宜随交界处,东邻客店,南濒温峡,西连宜城,北交随州,素有“荆钟北大门”之称。全镇版土面积29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万亩,山林面积32万亩;全镇辖28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万人;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97亿元,农业产值0.8亿元,粮食总产量1.6万吨,油料产量971吨,生猪出栏5万头,家禽出笼40万只,水产品产量1700吨,水果产量5000吨,香菇产量400吨,农民人均纯收人2600元,集镇居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财政收入450万元。2000年底在全市经济发展排名中,位居第三名;镇党委2000年被荆门市授予“六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张集镇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张集镇充分挖掘山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畜禽、林果为主导的三大支柱产业。香菇从八十年代段木生产发展到代料生产,产业总规模达到年产400万袋,年产干鲜菇达到400吨,目前已形成了香菇、黑木耳、草菇、双孢蘑菇等多系列品种的食用菌产业,产品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同时,大力引进外资投资经营,已基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技术资金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格局。畜禽生产通过重点发展猪渔配套、杂交鸡产业,逐步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镇猪渔配套生产专业户达到650户,精养渔池面积4700亩,年出栏生猪5万头,三元杂交优质率达到40%,同时发展美国斑点叉尾鮰、鳜鱼、甲鱼等精品名优水产养殖,养殖面积达到1500亩,其中网箱精养100箱;杂交鸡通过试验示范、普及推广,目前已达到15万只养殖规模。林果业生产立足“长抓林果”的思路,目前全镇基地总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板栗3万亩,柑桔1万亩,梅李5000亩,茶叶3000亩。同时,立足本地特色产业优势,张集镇正在逐步建设荆门地区最大的香菇流通市场,建立地区级猪渔批发运销中心及钟宜随交界处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集镇街道建设初具规模,集镇功能不断完善,水、电、路、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集镇路面全面硬化,镇村组公路日趋完善,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镇覆盖。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属楚国郊郢;秦汉属郢县;魏晋属长寿县;宋唐属郢州;明清属钟祥县;民国初年,张集系钟祥县所辖,设张集区,区下设园华、五龙、九华、黑王四个团;1932年,全县设10个区,张集系第四区所辖;1936年,全县设5个区,张集属长寿店第五区辖,设三园、九华两个乡;1941年,实施新县制,张集为丰隆乡;1942年,张集恢复为三园乡和九华乡;1946年,张集为胜利乡;1947年冬张集解放,成立钟北县爱国民主政府;1948年6月底属洪山县所辖,为洪山县第四区;1955年8月,洪山县撤销,张集划归钟祥县管辖,为张集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张集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设立张集区;1975年撤区并社,设立张集人民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设立张集区;1987年撤区建乡镇,设立张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