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源古城遗址

德源古城遗址

共 2735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2:05

历史沿革

德源城原名邓川城,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蛮书》卷5载:“初望欠部落居之,后浪穹诏丰咩袭而夺之。丰时孙铎逻望与南诏战败,退保剑川南,遂有城。城依山建....自阁逻凤及异牟寻皆填固增修,最为名邑。”南诏统一六诏后,于此设“邓川赕”,改此城为德源城。由于此城如《新唐书·南蛮传》所云“当寇路”,如徐霞客所形容的“有小山横亘坞中,若当门之槛”,地形、地理位置重要,成为进入洱海坝子的锁钥咽喉,直到南诏中后期的丰祐在位时仍不断修固,成为南诏国洱海坝子的北方屏障,南诏几大重要城镇之一。
1981年,对德源古城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发现古城外山脚的东部有夯筑城墙。
2001年2月~5月,对德源古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在城墙内侧20~30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建筑遗迹,如铺地砖、铺地瓦、石墙基及柱洞、火堆、擂石等;在城内北部发现两条深3~7米,宽约10米,长约百米的东西向壕沟。

遗址特点

综述
德源古城遗址全貌
德源古城遗址,居邓川坝子东南部边缘,突兀于平川之中。西南与苍山云弄峰相连,东有弥苴河水,南为大理坝子。德源古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 52700 平方米。
城址布局
德源古城遗址西夯土城墙遗迹剖面
德源古城遗址东西窄,南北宽,地势南高北低。东、南、北三面坡陡险峻,西面仅高出城外地面约3米而显平缓。城墙依山顶地势建造,蜿蜒曲折,周长约1.3千米,系夯土筑城墙,夯层厚0.07~0.13米、夯窝直径0.06~0.08 米,深0.015~0.03 米,排列较规整。城墙残存最高处约3.8米,墙厚6.9米,残存的南城墙外侧坡度为52°。西城墙今仍基本横亘地表。东、南、西面各种植柏树林,北面种植梅树林。城墙的建造方法有三,随山势起伏曲折而筑;将夯筑地带铲平,分层分段夯筑;有的地段将城墙外面的山坡削成几近垂直状,增加城墙的高度并加剧地形的险峻程度,“峭山深堑”“设险防非”,从而增强防御能力。城址现存南门,门前甬道利用城墙由西转向南,类似瓮城。城中由于没有考古发掘遗迹不清,唯在城中偏南有土台一个,面积约3400平方米,高出四周约2米,当为建筑基址,台上筑“白洁夫人庙”。
白洁夫人庙
1988年,当地人集资重建于原址。
火塘遗迹
东城墙内侧探沟文化层堆积最底层的基岩面上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留下的柱洞、火塘等遗迹,特别是在火塘内发现仍残存的木炭标本。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定,木炭标本的年代为距今约1340±70年,即610±70年,也就是南诏之前的7世纪前后,这说明远在唐代前期已有人类在德源山上生活居住,此年代卡住了德源城城墙的上限,也证明了《云南志》所载“邓川城,.....初望欠部落居之”所言不虚,此柱洞、火塘遗迹当即为南诏、邓赎诏之前望欠部落在此居住生活的遗迹。
“深堑”壕沟
德源古城遗址北深堑遗迹
城内北部发现两条深3~7米,宽约10米,长约百米的东西向壕沟。
火堆遗迹
德源古城遗址火堆遗迹
城墙内侧探沟的文化层堆积中及东城墙的夯层面上发现有多处火堆遗迹,它们均无下凹的现象,红烧较薄且平面不成规矩形状,直径一般约50厘米,明显系火堆而不是火塘,其灰烬多为灰白色。推测这些火堆遗迹为守夜士兵或是夯筑城墙过程中晚上临时性烧火取暖或者烧烤食物所致。
红铺地砖遗迹
德源古城遗址铺地砖遗迹
南城墙内侧距地表深约1.5米处发现有面约250平方米纵横交错铺有序的红色铺地砖遗迹直到城墙内侧边缘,但其走向又未与城墙走向平行或垂直,不知是何原因。砖的规格为35x20x5厘米,从其磨损程度不明显来看,可能为建筑物的室内铺地砖遗迹而不是道路铺地砖遗迹,从其规格尺寸来看应为明代之物而非南诏,已发现的南诏时期的砖全为青砖而无红砖。
铺地瓦遗迹
德源古城遗址铺地瓦遗迹
南城墙内侧红色铺地砖遗迹稍东北距地表深约1米处发现有面约100平方米平铺有序的青色铺地瓦遗迹,所用之瓦虽残碎(平均约10x10厘米),均凸面向上,局部还可看出系用一块整瓦铺就但裂为几块的痕迹,在此铺地瓦遗迹北侧的同一地层面上还有一方形石柱础,上有圆形孔,推测与红色铺地砖遗迹属同样的性质并为同一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也为用于建筑物室内或屋檐的铺地瓦遗迹,其时代也应为明代。

文物遗存

德源古城遗址盔顶璎珞穿管
德源古城遗址出土遗物不多,主要为残砖瓦,也有少量残陶片、几枚铜钱币(其中除一枚为唐开元通宝外其余为明清时期,如崇祯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另有两件器形较特殊的明代遗物:一件为泥质夹少量粗砂的椭圆形残红陶砚,火候较低,质地粗糙,不见使用过的墨痕。另一件似为军士头盔顶上的瑛珞穿管,用于穿系瑛珞,青铜质,其形上部为双面人头,下部为喇叭口,中空,高48厘米、底径4厘米。

研究价值

德源古城遗址是洱海流域保存唐代时期较完整的三大古城遗址(德源古城遗址、图山城遗址和太和城遗址)之一,是邓赕诏所在地重要遗址,也是研究当时洱海流域部落林立、“六诏”纷争到南诏统一的重要实物依据。
德源古城遗址最初为当地一个称为“望欠”的小部落所居住,成为进出洱海坝子北端的锁钥咽喉要地。它既控制了沿苍山山麓进入洱海坝子的陆路,又控制了从洱海北端进入洱海坝子的水路,还控制了通向洱海东部海东地区的陆路,《新唐书·南诏传》称“邓川……城当寇路”体现了南诏在军事布局上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
史料中可看出德源古城对南诏的重要性,“阁罗凤多由太和、大厘、邓川来往”。邓川城位于洱海坝子北端,北面吐蕃的威胁时刻让南诏提心吊胆,阁罗凤放心不下,有空就要去巡视一番。勘探中发现的峭山、深堑、擂石等遗迹证实了《新唐书·南诏传》中“邓川……城……峭山深堑修战备”的记载是确有其事,也说明德源古城确实是一座军事城堡要塞,它的人为的“峭山深堑”特点对研究南诏的军事防御有重要的价值。
德源古城遗址处于洱海北面的交通要道之上,是大理到丽江、西藏的必经之地,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观光、凭吊,为研究当地历史和提高当地知名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保护措施

德源古城遗址遗址碑
2019年10月,德源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德源古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新州村德源山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德源古城遗址,路程约20.1千米,用时约26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