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庙

联合创作 · 2023-07-23 00:36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东庙,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历代皇帝祭海的场所。其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也是对外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史迹。

文化

文化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的历史见证。

建筑特点

南海神庙经历代多次扩展修葺,20世纪80年代重修的南海神庙以文献记载中的明代建筑形制为蓝本进行复原,其建筑宏伟深广,坐北向南,前堂后寝,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庙宇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南海神大殿、昭灵宫(后殿)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古庙修复的殿堂建筑,大部分梁柱、木架、斗拱采用进口的坤甸木料,屋顶的正脊侧脊采用石湾陶瓦、博古花板,飞龙戏珠,鳌鱼镇脊,彩凤朝阳,神兽护卫,结构精巧,巍峨恢宏,轩昂大度。加上重塑了南海神庙六侯顺风耳、千里眼等神像,使古庙重现昔日的辉煌。神庙主殿重檐飞托,24条高耸的坤甸主梁与横梁斗拱入凖成架,使大殿宏伟而稳重,是解放后建成的广东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历史

建筑历史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建四海神庙祭四海,在广州南海建南海神祠,并在当地请了一位巫师主持神庙的洒扫和祭祀南海神,祠内还广植松柏树木等,南海神庙因此建立。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节的身份到广州祭祀南海神,这是南海神庙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祭祀,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祭南海神之先河。

唐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命张九皋奉金字玉简之册封南海王,还将旧庙进行重新修葺,祭南海神自此始用王侯之礼,并定下立夏节由广州刺史代祭南海神制度。庙中原有《册祭广利王记》碑记其事,杜甫有诗赠行(见韩愈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将夏,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孔戣亲奉宪宗祝册往南海神庙祭祀。元和十四年(819年)立夏日,孔戣再次前往南海神庙祭祀,并将庙宇扩大,治庭坛,改作东西两序和斋庖之房。元和十五年(820年)夏至,孔戣第三次前往祭祀南海神,并请袁州刺史韩愈为新修葺的南海神庙撰碑文,以记其事,循州刺史陈谏书碑文,这就是《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今立南海神庙仪门东侧,并建有碑亭。

宋开宝六年(973年),宋政府命中使修葺神庙,还立《大宋新修广利王庙之碑》于庙内,由裴丽泽撰碑,韩溥奉勅书碑文(此碑今立庙内头门之西侧)。

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派员重修南海神庙。

宋绍圣初年(1094年),苏东坡谪惠州时,经广州到南海神庙一游,作《南海浴日亭》诗,今浴日亭仍有苏东坡诗碑。

宋庆元四年(1198年)立碑记载,大奚岛民作乱(起义),于庆元三年(1197年)在南海神庙附近洋面被官军击败,官府认为是海神显圣,保佑社稷,遂报京师表彰海神,礼部状拟赐庙额,奉勅:“宜赐‘英护庙’为额。”

宋宝庆元年(1225年),大规模重修南海神庙,耗钱600余万。据碑文记载,这次维修的大部分资金来自海上贸易之利。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派遣速古儿赤等于四月十八日为南海神庙建醮,并赐以宝香锦幡银盒楮币诣词,《至元丙子碑》记此事。至元三十年(1293年),因庙已废,重建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由于元末连年战火纷乱,神庙香火稀少,不少殿宇废坏,海神难以居住,命中书椽高希贤等修神庙,换掉腐朽的木柱和破碎砖瓦,重新整治殿堂、廊庑、斋堂等。

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南海神庙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命广州府判余志重修神庙。此次维修是神庙在明代最大的一次维修。

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南海神庙,平南王尚可喜等立《重修南海神庙题名碑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御笔亲书“万里波澄”四字,并制成巨匾,派户部右侍郎范承烈将御匾专程护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立碑纪事。

清雍正三年(1725年),复修殿宇,前立石表,为望之所,南为仪门,中为神祠,西为斋宿所,东为厨库牲房。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庙宇年久失修,非常破败,于是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鼎新庙宇。

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神庙,建韩愈碑亭。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5月26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一行专程参观游览了南海神庙。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政府拨毫银1万元重修南海神庙,并组织重修南海神庙委员会负责维修工作。其后陈济棠主粤期间,由陈夫人莫秀英主持修建工程,将礼亭、后殿改建为水泥砖构架五开间硬山顶建筑,工程较粗。

1966年1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南海神庙交给广州海运局开办学校和波罗庙航修站。

1966年底~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海神庙大殿被毁,后殿改建,东西两廊被改建为课堂,不少古碑刻被推倒,原万里波澄碑刻及碑亭等被拆毁,庙内神像全部被砸毁。

1986年,广州市文物部门依明、清规划重修南海神庙,历时五载。

1991年2月8日,广州市文管会、市文化局举行南海神庙复原落成典礼;次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30多国专家即到南海神庙考察。

2006年,瑞典的仿古船“哥德堡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瑞典国王、王后随船抵达广州,并访问南海神庙观摩祭海仪式。

文物保护

2010年,南海神庙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南海神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大殿

大殿是南海神庙最中心、最雄伟的建筑,1986年修建而成。大殿仿明代建筑风格,为歇山顶,飞檐单铺双下昂,24根红色巨柱,擎楼托顶,横梁飞架,驼峰斗拱,全部入榫而不用一根钉。每条大柱、平竖于柱础,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宫殿的建筑艺术。大殿正中座像为南海神祝融。

古碑刻

据崔弼《波罗外纪》记录,南海神庙有唐碑1块、宋碑11块、元碑10块、明碑26块、清碑21块。还有宋代苏轼、明代陈白沙、清代裘行简等历代名人的诗歌石刻16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庙中残存的古碑刻进行了整理,并复原、重刻了一批咏南海神庙碑刻。截至2005年,南海神庙共有碑刻45块,其中唐碑1块、宋碑2块、元碑1块、明碑17块、清碑4块,另据原拓片复原重刻宋至清古碑10块,现代书法家书古人咏南海诗碑等10块。

古牌坊

南海神庙前边有一座石牌坊叫“海不扬波”。明代以前为木结构牌坊,明代以后改为石牌坊,现存的石牌坊是清代建设,三间、四柱、二楼建筑风格,石质粗犷、古朴是典型的清代遗风。“海不扬波”石牌坊,因其建筑粗犷且精美,成为南海神庙的“庙徽”而广为流传。珠三角及港澳地区有三十来块“海不扬波”牌坊,唯南海神庙的“海不扬波”为正宗。

古艺术品

中国石狮子的来历没有统一的说明,一般认为是古代建筑的艺术装饰,取其威猛雄健的吉祥之意。南海神庙头门前一对红砂石雕成的石狮子,威猛生动,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红砂石容易风化,石狮子腐蚀严重,其威猛雄健已不如以前,为了防止其继续风化,已用玻璃板保护起来。

古树名木

昔日南海神庙的古树名木、名花异卉很多,是羊城名花名木云集之地。日本侵华时,驻兵波罗庙,因缺乏燃料,尤其缺汽油发动汽车,日本驻兵便砍掉黄埔的古树大树,用以烧碳作燃料,南海神庙很多古树也毁于日本人手里,包括了庙前的两棵波罗树。幸存的古树名木有木棉、红豆、山牡荆、乌臼、樟树、波罗树、龙眼、水翁等,其中以木棉、红豆、山牡荆最为著名,广州第一批名木古树的编号从南海神庙开始,而且1~8号的古树名木都在南海神庙。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