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共 2280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09:55

历史沿革

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落成。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七贤庄1号院建立秘密联络处。同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与国民党商讨共同抗日事宜,在西安七贤庄1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由叶剑英主持工作,秘书长先后由李克农、张文彬、李涛担任。主要任务是发展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三位一体的联络团结工作,促进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共中央在此相继设立秘密的、半公开的“红军联络站”和公开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爆发,根据国共两党合作的决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9月,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办公地点也从一号院扩大到三、四、七号院,叶剑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吴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和巴苏大夫、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在此居住过。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后;同年9月,办事处撤回延安。
1959年,一号院经恢复修整,建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进行收复工作,相继收回了2、3号院南半院。
1984年,对1号院主要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并加固、维修了三、四号院内的部分建筑。
20世纪90年代,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收回4—7号院南院。
截至2010年,七贤庄10范围院落全部收回。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建筑特点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七贤庄由西向东、南北朝向排列着10座"工"字形、土木结构的平房庭院建筑群,占地13600平方米。借《晋书》中的"竹林七贤"而得名,由当时的文化名人成柏仁题书"七贤庄"镶嵌于庄首。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均为四合院式建筑。各院布局基本相同。其中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南北长82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土坯心表砖墙壁。南、西、北各设1门。两院的主体建筑呈横“工”字形,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屋内地面高出地表80厘米,下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隔二、五、六号院依次向东排列,结构与一号院基本相同。二、四号院为办事处下属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居室,七号院为招待所。

文物遗存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内纪念馆收藏有文物655件,其中一级文物49件,二级文物39件,三级文物137件。

主要展览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一号院是当年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主要办公地点。遵照“保存原貌、以存其真”的方针,纪念馆复原开放了接待室、办公室、会客室、秘书室、救亡室、理发室、机要室、地下室和周恩来、朱德、林伯渠、董必武、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叶剑英、李克农、宣侠父、曾山、邓六金等同志住室,还复原了巴苏大夫、白求恩大夫、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的住室,再现了当年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三号院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史实陈列分“团结御侮,共赴国难”“‘西办’业绩,永载史册”“巍巍宝塔,中流砥柱”“坚守阵地、完成使命”“当年红色桥梁,今日传统课堂”五个部分,运用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和文物,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光辉历程,反映了抗战时期,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采购运送物资支持前线以及输送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专题陈列包括《千秋七贤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史实展》和"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西安历史展"等。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四号院“海伦·斯诺生平展”用照片和实物,介绍了海伦·斯诺这位放弃优越生活条件,只身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美国女新闻工作者的一生。

机构设置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下设办公室、业务部、宣教部、政工科4个部室。设馆长、书记各1名。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06年,西安市政府从建设八办红色旅游景区和保护七贤庄历史民居的目标出发,将七贤庄的整体保护与利用纳入传统民居保护范围,相继完成了8—10号院南半院的修缮工程、七贤庄2—10号院北半部分院落拆迁安置和保护修缮工程、七贤庄文化广场拆迁安置及建设工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