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济宫碑
共 167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1
历史沿革
明永乐二五年(1417年),建灵济宫碑亭;历经清康熙和民国两次修葺。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灵济宫碑御制于南京。
1992年,青圃村重修灵济宫碑及碑亭。
文物特点
综述
灵济宫碑具有明代官式风格,是福建省已发现的最大古碑之一。
碑体
碑亭
文物遗存
灵济宫碑碑额
灵济宫碑四周浮雕螭图案,碑文两旁饰以蝙蝠图案。
历史文化
立碑原因
当年青圃青草医曾神孙因为永乐皇帝治好疑难重症“背袱毒疮”,推言医术妙方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两王”神授拨请,永乐帝痊愈后,为表彰“二王”救命之功,在青圃择地建灵济宫,特御制灵济宫碑。
相关记载
据《徐仙真录》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月二十八日钦奉旨着都指挥童俊、按察司副使许升重新起盖。……本年四月二十六日兴工,次年五月初六日完成,继于南京凿石碑并龟趺,航海而来,仍集军夫万人建立其奉。”《明实录》记述:“凿石碑与龟趺当年是三宝太监下西洋船队奉旨护送而来,这只象征吉祥的庞然大物,足有万斤之重。”《闽都别记》第270回有这样一段记载:其石龟运至灵济宫,将已立之碑卸下,在此龟背上凿孔,将碑抬上龟背竖立,竟抬不上,搭天车,亦不能上。弄至二日不得成立,皆以龟大而高,又光滑,人不能立脚,正无主意间……如何立碑难倒了当差的工匠。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旁观的老者悟出了“若要石碑立,除非不见龟”的道理:“可先挑运土块石头,将龟堆埋土中,只露脊背凿孔,四旁皆堆土,果不见高,又有立脚之地,待碑立了,再开除去土,龟便现出。神汝如此行动始能成功也”。众人便依此法行事,终于将碑立了起来。
灵济宫
灵济宫
灵济宫全称“洪恩灵济宫”,始建于五代,初名大王。,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建后赐名灵济宫,名称一直延用。灵济宫自金鳌山下沿山势建至山顶,计有三重门,六座宫殿,大小建筑两百余间,整座建筑仿帝王宫殿而成。
文物价值
灵济宫碑是明朝永乐帝御赐,具有辽金风格,且保存较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碑亭,没有用一颗铁钉,顶上采用了二重檐的结构,在中国古代,一般只有皇家的殿堂和园林才能采用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明朝紫禁城中的大部分宫殿建筑都是如此,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91年,灵济宫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济宫碑遗址碑
2006年5月,灵济宫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灵济宫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灵济宫碑,路程约53.2千米,用时约51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