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圩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5 04:28

地名由来: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居者刘道金来此定居设店,后聚居成坪,因刘姓人居多得名。

2020年8月,经过复查审核,刘圩镇继续保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刘圩镇,青秀区辖镇。位于南宁市东南部,东与青秀区南阳镇、邕宁区中和镇毗邻,南与邕宁区那楼镇相邻,西接邕宁区蒲庙镇,北与青秀区长塘镇接壤。有南(宁)横(县)、南(宁)灵(山)和邕(宁)浦(北)二级公路三条省级公路穿镇而过。全镇辖14个村、1个社区。行政区域面积160.07平方千米,其中城镇面积1.65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数15833户,总人口5.88万,其中城镇人口0.77万,少数民族人口5.40万人。耕地面积0.67万公顷,粮食播种(含复种)面积0.56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38万公顷。林地面积0.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35%。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0%,绿化率31.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66平方米。

刘圩镇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镇、自治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先进集体、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模范镇等称誉。获得美丽南宁乡村建设十佳乡镇农贸市场,田野牧歌肉牛产业(核心)示范区评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级)、国家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项目等殊荣。2018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11209万元,同比增长2.3%;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778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亿元,同比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万元,同比增长9.9%。

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为主。201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19万吨;因为土壤、气候适宜,阳光充足,所产稻谷产量高、米质好,形成“刘圩香米”品牌,畅销四方,远近闻名。其中,麓阳村有机稻生产基地成为广西首个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香稻产地。刘圩镇经济作物种植以甘蔗、花生、木薯、西瓜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常年稳定在5.9万亩。特色、优质蔬菜如包心甘蓝、马铃薯、香芋、食用菌、芹菜、白菜和辣椒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还畅销广州、深圳、上海、越南等地,深受各地客商青睐。火龙果、淮山、葛粉、中草药等种植均获好收成,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畜牧业以良种瘦肉型猪为主,良种肉鸡、鸭规模养殖成为养殖趋势;以市场导向,大力发展特种养殖,目前全镇有龟鳖、蛇养殖面积3800平方米,4000多平方米的梅花鹿养殖场1座。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3.5%,城镇、村屯、公路、荒山的绿化得到全面加强。一眼望去,青山叠翠,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

刘圩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刘圩的斑峰书院历古至今,人才辈出,“一门三进士”、“一榜三举人”使得斑峰书院扬名四海。近年来,刘圩镇党委、政府积极把文化建设列入工作重要日程,采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多方面筹集资金,为各村建立文化活动场所,大力扶持村级文艺队,充分挖掘先进的农村业余文化对刘圩镇民众带来的核心价值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目前,镇辖15个村社区均已建有文化活动楼以及藏书6000多册的农家书屋;禄强村的八音队,团黄村和那烈村的山歌对唱团,刘圩村的群兴艺术团,团黄村的文艺队, 那烈村的舞龙队,那床村的舞狮队等村级文艺队相继成立,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斑峰书院、麓阳大寨屋、刘圩村那瓦水井等三个文物点属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斑山、青龙江水库、马安水库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钟德祥墓

钟德祥墓位于青秀区刘圩镇东北的斑山脚下,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墓葬。2017年,钟德祥墓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圩大寨屋

刘圩大寨屋位于青秀区刘圩镇麓阳村的新阳坡和启蒙坡,时代为20世纪70年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0年,刘圩大寨屋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斑峰书院

斑峰书院位于青秀区刘圩镇刘圩街,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2017年,斑峰书院被公布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年(1877年),始设宣化县刘圩乡。

民国元年(1912年)—1949年前,属邕宁县八尺区刘圩乡。

1950年6月,属邕宁县第三区。

1955年7月,改为刘圩区。

1958年2月,与南阳乡合并设东方红公社。

1959年,分设刘圩公社。

1962年7月,改为刘圩区。

1968年12月,刘圩区改为刘圩公社。

1984年,刘圩公社改为刘圩乡。

1994年,刘圩乡改为刘圩镇。

2004年9月,刘圩镇改隶南宁市青秀区。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