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寺
大慧寺
共 1924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俄罗斯摄影师斯尔格·沃特加索夫在1938年后拍摄的大悲宝殿
明正德八年(1513年),司礼太监张雄始建大慧寺。
明嘉靖年间,麦某在大慧寺左增建一座佑圣观,后因嘉靖帝崇信道教,内官惟恐大慧寺被拆毁,又在大慧寺后建真武祠,借这两座道庙以保存大慧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大慧寺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慧寺重修。
清光绪年间,大慧寺的部分殿宇被拆除用于修建的行宫。
清宣统元年(1909年),大慧寺进行修缮,重修大悲宝殿中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立像。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23日,大慧寺失火。同年10月29日,大慧寺再次失火,大悲宝殿内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立像受损。
20世纪40年代,大慧寺补塑一尊木胎沥粉描绘的千手观音泥塑像,及两尊胁侍菩萨。
1949年后,大慧寺仅存山门、门前照壁、东西配殿和大悲宝殿。
20世纪50年代,大慧寺山门、门前照壁、东西配殿被拆除。
1983年4月15日,大慧寺火灾,部分梁枋彩画被烧焦。
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大慧寺进行修缮。
2015年,大慧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改造工程竣工。
建筑格局
大慧寺大悲宝殿坐北朝南,高约30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庑殿顶,筒瓦屋面,两层檐之间有采光用的菱花窗,殿内顶部为鎏金斗拱、蟠龙藻井,梁檩皆有旋子绘画,枋柱插头处均安放彩色小佛,现存20尊。明间正面原有一尊高五丈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立像(现已无存),现存木胎彩绘的两个胁待是后代补塑的。大悲宝殿内的两面山墙和后檐墙前面伫立28尊明代泥塑彩绘的诸天像,诸天像背后的墙面上绘有大型彩色壁画。
大慧寺大悲宝殿
建筑特色
大慧寺大悲宝殿虽然经过了明万历,清乾隆、光绪年间的多次修缮,但无论建筑结构还是工艺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是明代建筑法式的典型实物。大悲宝殿彩塑是明代彩塑的代表,雕塑主要以一尊高大的千手观音立像及两尊胁侍菩萨像为主体,环衬28尊天神像,组成一组完整的宗教人物群像。环列于大殿东、北、西三面墙体前的28尊彩色妆玺泥塑造像为明代原作,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重修,只对塑像彩绘有局部修补,未“重塑金身”而遮敷掉明代原有的精彩妆玺。这些彩塑,有些与其他寺庙或壁画的造像特征相同,但大部分造型独特、特色鲜明,特别是28尊彩塑的组合在中国佛像雕塑中较为罕见。
文物遗存
二十八诸天塑像
大慧寺大悲宝殿内的两面山墙和后檐墙前面伫立二十八尊明代泥塑彩绘的诸天像,立在1.1米的须弥座上,每尊3.3米高。二十八诸天是佛的护法神,当时的雕塑艺术匠师们,根据诸天的不同性格塑造出各异的神态,加以服饰的衬托和色彩的渲染,使诸天像更显得形象生动。
大慧寺大悲宝殿二十八诸天塑像
彩色壁画
大慧寺大悲宝殿内的二十八诸天塑像背后的墙面上绘有大型彩色壁画,为明代大型彩色工笔连环画原作,约100平方米,故事大意为观音原是的三公主,因一心事佛而违背父命,后被逐出家门。她入修道,终于修成正果,号“香山仙长”。后父亲病重,为救父命,她献出自己的双眼和双手,此举感动天地,后重新生出千手千眼来。
大慧寺大悲宝殿彩色壁画
文物价值
大慧寺的大悲宝殿将明代的三大艺术,即建筑、彩塑和绘画相融合,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大慧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大慧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慧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11号。
交通路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