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项目失控?
共 5804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1-04-23 06:07
前言
作为一名技术开发人员,每次面对产品又改需求时,曾经我也会像别人一样很烦躁,心里不免抱怨产品的反复无常。但我立即明白这样想是不对的,不应抱怨,而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转念想,为什么技术这么害怕产品改需求?是不是因为我们写的代码还不够灵活?还不够强大?如果代码也可以像衣服那样任意搭配,是不是就能更好满足客户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更高的维度,从创业团队到发展中公司再到上市企业,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不管团队人数有多少,不管业务复杂或简单,项目推进起来,总觉得进度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那么顺利,那么准时。
为什么呢?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不让项目失控?同时,让技术团队做起来不那么痛苦,压力更小,让企业和老板能更好控制成本和得到预期的效果,最终迎来企业性感的GMV增长曲线。
何为项目?项目=需求+任务+问题
首先,我们再来理解下对项目的定义。
我总结了下来,项目,是指在一定时间周期内,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有限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的一个集合。
从抽象层面概括,项目是一个集合,它是多元化的,因为在这个集合里面,它既包含了产品的需求,开发的任务,测试发现的Bug,同时蕴含了时间、项目干系人,以及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稿、文档、PRD、测试用例、项目计划、制品、和最终的软件产品。只是为了方便管理,我们给这些元素界定了一个边界,由此产生了项目。
从具体层面讲,项目可以是一个全新的产品项目,也可以是一次软件外包项目;可以是一次版本迭代,也可以是某一周要做的事情;可以是技术优化专项,也可以是重构项目。
抽象层面的概括好比一个模板,刻出了具体的层面的项目样子。
为了简化对项目的理解,我提炼了这个公式:
项目 = 产品需求 + 开发任务 + 测试问题
进一步延展,补充每部分背后的核心关注点,则有:
项目 = 产品需求(目标) + 开发任务(效率) + 测试问题(质量)
这个公式,能让我们更加聚焦项目的主要成分,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
这样梳理过后,我们就会发现,项目为什么难做?不外乎是:产品需求复杂多变、开发效率不高、项目质量不稳定。
需求不确定或前期梳理讨论不充分,就会在后面的研发过程中处处碰壁踩坑,频频出现“此路不通”的现象。换一个新想法成本不高,产品需求文档的调整成本也不算高,但如果项目开发已经进行到一半,这时说要换个商业模式或改需求,就要把已经打好的架构根基、做好的系统模块以及调试好的每一行代码都推倒重来,这时成本就会非常高。
开发效率低,就会导致项目的进度和里程碑一延再延,但可怕的不是延期,而不是知道还要延期多久,更致命的是,我们有时居然对此束手无措。这可能是团队执行力问题,也可能是项目安排统筹不当,抑或是核心技术人员被其他事务占用了宝贵的时间。
项目质量不稳定,就会引发产品的不满,投诉需求为什么老是达不到验收的标准。真相只有一个,做好的系统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旦上线使用,就会迎来用户的使用和流量,用得人越多,经过的流量越大,隐藏在系统中的每一个不合理、每一处缺陷,都会被人发现。这时,就有了故障。小故障磨人,大故障伤身。特别在ToB企业服务中,客户看到的不是你做好的99个强大功能,而是关心你还有哪个点没做好或有问题的,很可能就因为这个问题最终没买单。在ToC的业务中,故障的危害就更明显了,客户投诉、收入损失、企业形象受损。
项目的关键特性
著有《建筑的永恒之道》的亚历山大,为了找到构建建筑的本质,走访了世界各地的村落和城市,尝试整理出那些永恒建筑的特质,从而总结并书写了脍炙人口的建筑模式。他说,“无心之心,道之永恒。”应该怎么设计这座歌剧院才能满足人们在这个场景下的需求,不是我为了某些私心或利益而故意这样设计,也不是为了突显我个人的风格而那样设计,而是因为歌剧院本来就应该这些设计,就是歌剧院的本质,只是上帝让它通过我的大脑和我的双手来把它表达描绘出来而已。如是,则找到了建筑的永恒之道。
同样,在我们找到更好的管理项目的模式或方法之前,我们也需要尝试找到项目的关键特性。
项目的关键特性有:约束、具体化、不确定性。
很重要的一点,项目是约束的。项目有经费预算、有时间要求、有资源限制、有目标限制。就目标限制而言,也是项目存在的价值和缘由。例如企业的项目,最终是要实现商业化,赢得利益,这就要求项目能支撑公司的业务发展,满足用户的需求,促成订单,把企业的商业模式落地执行,尽快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又如学校的项目,要能满足对某事项的管理工作,虽然对ROI要求甚微,但要能达到各部门、各单位、老师和学生的使用需求。又如公益项目,是希望能把活动的效果发挥得更有影响力。其次,项目在经费和时间方便的约束,也是显而易见的。做任何一个项目,最终都是有其目标的,不管是为了实现盈利还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理解这个目标和约束,对整体的项目把控对最高优先级的编排有很大参考意义。
项目具体化。项目的一个很大挑战在于要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抽象变为具体化,把不确定的变成确定的。最开始是一个想法概念,最终呈现和交付的是整套生态系统,包括软件产品、使用终端、数据库,甚至还有硬件的集成。
把无形变成有形,意味着我们要借助文档、图形和表格把在我们每个人脑中理解的概念、逻辑和流程实物化,让它可以能被看见、被传播和查阅。例如,产品经理要把抽象的需求做成详细的产品需求原型文档;技术人员要把对系统的设计和业务的规则用一行一行代码编译起来;测试人员要把对系统的功能验证方式用测试用例一个个整理出来,并把发现的每个Bug记录下来。虽然在当面沟通或开会的那一短暂的时间内,在场的人员是能理解这些规则、系统设计或问题,那没有好的文档记录,一段时间会就忘却,一旦忘却就容易迷茫。
把抽象变成具体化,前面也有提及到,在软件开发领域里,结合需求文档、设计稿、测试用例、服务器以及时间、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后,产生的将是具体化的产品,例如是一个App、一套系统、一个网站或者一堆API接口,这些产品最终使用的人群是客户或其他第三方系统。软件开发是跨学科性的工程,其本身是理性的,任何一行代码都要精确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除了代码语法本身要正确外,还要能满足业务需求对它的期望。试想一下,在一部30万字的小说里,如果人物角色的名称老是错乱会是怎样的后果,修改起来又是怎样的工作量,更何况一个项目下来就会产生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行的代码,而这些代码每一行都必须要毫无差错,可想要求之高。
项目的不确定性。做软件开发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是,我们都是在开发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产品。外包天天有,但甲方的需求各有各的不同,项目千奇百态。虽然某个领域的产品前面已经有较成熟或现成的代码,但根据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又会有新的创新或不寻常之处。就商城而言,有B2C、B2B、S2B2C、O2O,还分平台型、分销裂变型、加盟或连锁,还要分是销售商城软件的,还是做SaaS商城的,还是研发商城给自己业务使用的。使用的人群不同,处理的数据不同,所在的行业领域不同,发起项目的企业不同,处在的时代不同,对项目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研发的周期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
做项目的几种境界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总结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原行思大禅师也曾说人生的三大境界,分别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那么,做项目,又有几种境界呢?
我觉得,可以分为四种:项目失败、项目延期、项目按计划交付上线、项目出色超预期完成。
最恶劣和最不想发生的情况是项目失败。项目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项目本身中止或放弃,可能是项目没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可能是项目最终消耗的时间和成本已远远超出了制定的预算,可能是项目遇到了目前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代价非常高的限制,例如政策。
其次是项目延期,虽然项目没有失败,但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等待的过程是非常艰辛和漫长的。这不是一个好的开头,纵使项目勉强交付和上线了,但这将会迎来新的一波问题和挑战。伴随着前面的赶工期,埋下了技术债务和设计不合理,在业务初期不会突显,但当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隐患就会越发明显。例如小问题时有发生,系统不稳定,新需求难以扩展,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系统宕机,维护成本高,缺乏文档记录,整个系统看起来就像一个黑洞,不断吞噬我们的时间、精力、成本和激情,还阻碍了向前发展的大好趋势。那时,可能你会恨不得立即马上现在就把它重构。值得庆幸的是,项目延期只是一个信号,只是一个开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个长跑过程中逐步优化和调整,把系统做成我们想要的最美样子。
项目按计划交付上线。没有仔细统计,但在我过往近十年的研发项目里,能做到按计划交付上线的项目,占比真的不多,估计在5%。能做到按计划将付上线,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意味着,除了需求功能开发完成,测试验收完毕,系统完成服务器搭建、部署和上线,用户培训结束,通过试用,跑出来的数据和结果与现实情况匹配无误。思前顾后,百密无一疏。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对之前已发现的问题预留了应对方案、PlanB和监控手段。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很难得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出色超预期完成。最后,如果项目是出色超预期完成,那么真的是凤手麟角了。这是真正的极客精神,工匠精神。这对创始人、团队成员要求非常高,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并且各自有其擅长之处,团队之间完美无缝合作。项目也是处于风口浪尖之上,顺势而为。这就好比如,在茫茫大海之上,突然间有一个明显的浪潮,浪潮之巅有一艘船,船上有不惧风雨和独具慧眼的船长以及他的水手们。他们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宝贵机会,冲锋在最前面,齐心协力,排除万难,一路飞奔向上!而这艘船,就类比我们这讨论的项目。项目做好了还不行,还要尽快投产使用,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我们对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花3万块钱造一艘船,并且能很快用它来挖掘和创造价值3千万的财富,想想这是多么激动人心。这时项目如果能超预期完成,其价值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银弹何在
软件行业一直说,“没有银弹”。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找到一种能帮助我们更好完成项目的方式。
项目是一个集合,也是一个过程。项目就有点像拍一部电影,参与的人员和角色会很多,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还要有场景、道具、群演,但电影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精心编排的,在合适的地点,在指定的时间,出现相关人物,让画面呈现。
这意味着,做一个项目,不仅在于一开始就做得很好,而是要从一开始到结束到未来,都要一直做到最好,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让对应负责的成员正确完成计划完成的事项。
总结下来,以下三个策略对做好项目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向上策略:项目管理
跨部门策略:信息互通
一线策略:团队协作
向上策略:项目管理
老板最关心的是结果,是ROI,是成本,是时间周期,以及项目做成后的成功概率和预估的收益和回报率。因此,老板在承担风险和压力的同时,要做的是定战略,做决策。项目管理和老板之间,要形成双向回路。
一方面,对内而言,项目要向老板汇报提供项目排期、项目风险、项目里程碑、项目具体进度、项目上线计划和项目发布后的效果复盘。有些信息,老板不一定会问,但他应该具有知悉权,以便在进行决策时有依据,有重要的精准信息作为参考。
另一方面,老板会根据对市场的了解,对竞品的分析,对趋势的揣摸,对现有资源的梳理,以及当前项目的状况,及时做出更合理的高层调整。这时就需要项目负责人,能根据接收到背景信息,老板的期望,再拆解并传达给团队成员和项目干系人,最终形成新的项目作战方案。
当项目和老板之间的双向回路形成后,对项目的成功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做正确的事情,会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跨部门策略:信息互通
在企业里,会有多个部门。进行一个项目,通常会涉及多个部门,不乏产品部、设计部、研发部、市场部、商务部、客服部、质量管控部、运维部等。几乎每个专业线都会有相应的团队或部门,或以水平横向的方式形成组织内的多个事业部。由此产生了跨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与村庄的生活方式不同,在城市,需要有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约定,才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共同遵循规则办事。例如,如果你想在广州开车,那么你首先要考取驾照,符合资格后才能上本地车牌。开车出门,要注意不能闯红灯,不能压线,要记得加油,要买保险,要按规定停车并缴费(不然可能会被锁车贴纸或罚款),要定期做保养年审。在企业内,也需要制定或约定一套符合自己团队的工作流程,从需求收集到最终上线,以及故障反馈处理机制等。这样,不同部门的人才能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信息要互通、合作而非对立,这样内耗低、响应更快。
一线策略:团队协作
对于一线团队,关注的是执行力,是效率和质量。对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方法论、专业技能和工具。
例如,在研发团队,可以用DDD领域驱动设计把复杂的领域问题简单化,可以用TDD测试驱动开发做到意图导向编程,可以用自动化集成环境进行CD持续交付。当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协作过程,因此还需要一款团队协作的项目管理工具。
例如,我们团队针对敏捷开发专门设计的YesDev项目管理工具,可以用于团队协作开发。在项目管理,可以看到当前的项目和历史项目,每个项目,聚合了项目的概况信息,如进度、负责人、时间节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根据前面所说的公式,汇总了项目需求、开发任务和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组划分项目,让每个人只需要关注和自己有关的项目。
我们不能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进行预测、分析和改进。只有理解项目的本质,需要用到的工具,当前团队的情况,我们才能更好的规划和执行。这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配合,也需求沟通和协作,还需要流程和工具来辅助。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