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Review 时,曾被我忽视的 3 件重要小事

共 6379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4-22 12:00

来源:piglei

Code Review(代码评审)是一种流行的软件开发实践。通过在代码合入主分支前引入人工评审,能有效促进成员间的知识交流,提升软件质量。

我以评审者的身份参与过大量代码评审。在评审一份代码时,有些事项长期处在我的关注榜头部,比如设计是否考虑到了边界情况、代码是否有合理的单测覆盖。也有一些事项,因看似无关痛痒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最近,我才渐渐发现它们的重要性。

以下是曾被我忽视的 3 件重要的小事。

1. 命名

小女孩千寻误入汤婆婆为神明开设的浴场。为了留在浴场内工作,千寻与汤婆婆签订了一份协议,但协议并非重点,重点是另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汤婆婆给千寻改了个名:从“千寻”改为“千”。一旦失去了原本的名字,人们便失去了逃离浴场所在的异世界的能力,甘心永世被汤婆婆所奴役。

——电影《千与千寻》

程序员们对“命名”的关注程度似乎呈一个“倒 U 形”曲线。缺乏经验时,对命名的关注度很低,代码中充斥着各类不准确、不精确的名字,无法有效描述各种抽象概念。

下面这段代码中的命名就存在不少问题:

def get_var(u):    """获取环境变量列表"""    data1 = UserVarsManager.get(u)    data2 = SiteVarsManager.get(u.site)    return data1 + data2

随着经验逐渐增加,大家对命名的关注度逐步提升。项目中的名字开始变得更具有描述性,含糊不清的名字渐渐绝迹。名字至少不会成为他人理解代码时的屏障。

这个阶段,代码会逐渐演变成像是这样:

def list_environment_vars(user):    """获取环境变量列表"""    items_user = UserVarsManager.get(user)    items_site = SiteVarsManager.get(user.site)    return items_user + items_site

在绝大多数评审中,这绝对算是一份合格的代码,至少不大可能因为命名应发争议。

自此之后,大部分程序员们对命名的关注度进入“倒 U 形”曲线的后半段:不再如从前那般关注命名,名字只要有一定描述性,不造成歧义就足够。我也曾经是其中一员。

但不应在这个阶段停留太久,作为代码评审人,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对于名字的敏感度。比方说,对于前面那份代码,也许应该提出以下评审建议:

def list_environment_vars(user): # 1    """获取环境变量列表"""    items_user = UserVarsManager.get(user) # 2    items_site = SiteVarsManager.get(user.site)    return items_user + items_site

评论 1: 项目中对于“环境变量”的统一缩写是 env_variables /env_vars,此处应保持一致,使用 list_env_variables 或 list_env_vars评论 2: UserVarsManager.get 的命名可优化,因为 Manager 是一个“万金油”名词,虽然放在各种场景下都不违和,但也是以损失名字(等同于“职责”)的精确指向性为代价,此处可考虑改用一个更精确的名字,比如:UserEnvVarsRetriever.get(user)SiteVarsManager 同理。

虽然只是两处小改进,但是积少成多。

每一次代码评审,必定涉及到许多新名字。但名字并非生来平等,不是所有名字都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应当尽量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最常被使用、最靠近用户的名字上,比如 URL 路径的资源名、数据库模型与字段名、工具函数(类方法)名,等等。

此外,与业务直接相关的领域词汇重要程度极高。评审时,每一个关键的领域词汇都值得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举个例子,开发一个影评功能,”用户评分“、“媒体评分”、“平均分”分别该用哪些名字表示?你绝不会想要在一个文件里看到 movie_score,在另一个文件里看到 movie_rating

命名这件小事,虽然看似不起眼,但项目规模越大、所跨越的时间维度越长,在名字质量上的细微差别就越容易累加出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2. 指引性注释

夏洛已经在网上织出了光彩照人四个大字,威尔伯站在金色的阳光里,真是光彩照人。自从蜘蛛开始扶助它,它就尽力活得跟它的名声相衬。夏洛的网说它是王牌猪,威尔伯尽力让自己看上去是只王牌猪;夏洛的网说它了不起,威尔伯尽力让自己看上去了不起;现在网上说它光彩照人,它尽力让自己光彩照人。

——《夏洛的网》

关于注释,我向来信奉 Bob 大叔在《代码整洁之道》[1]里的观点:“注释的恰当用法是弥补我们在用代码表达意图时遭遇的失败。” 这就是说,好代码应该总是能清晰说明自身意图,无需注释再来画蛇添足,注释只应该被用来描述那些代码之外的信息,比如解释“为什么”。

正因如此,注释总是应该被谨慎使用。假如一段代码很难理解,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补注释,而是应该去追求用一种更易理解的方式重写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指引性注释”,或者说常被人们诟病为“近乎复述代码意图”的描述性文字,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Redis 的作者 antirez 就是“指引性注释”的忠实拥护者,他曾写过一篇文章[2]详细分析过指引性注释在 Redis 项目中的应用。下面这段代码摘自 Redis 源码,里面就有不少“指引性注释”:

    /* Call the node callback if any, and replace the node pointer     * if the callback returns true. */    if (it->node_cb && it->node_cb(&it->node))        memcpy(cp,&it->node,sizeof(it->node));
/* For "next" step, stop every time we find a key along the * way, since the key is lexicographically smaller compared to * what follows in the sub-children. */ if (it->node->iskey) { it->data = raxGetData(it->node);
return 1; }

在这段代码中,两段注释并未提供任何在代码之外的新信息。所以,好处是什么?

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这些注释让代码变得更容易理解了,它们极大地降低了人们阅读代码时所需付出的心智成本。同样一份代码,在缺少指引性注释的情况下,完全理解它的行为可能得花费 10 分钟,而有了注释的帮助,时间也许就能缩短到 5 分钟甚至更短。

当新开发者加入项目时,这些指引性注释也能助力他们更快上手。

正因如此,在评审一份代码时,我常常会在一段复杂的代码逻辑上评论:“Nit:考虑增加一小段指引性注释,帮助理清代码行为。”(Nit=nitpick,表示“鸡蛋里挑骨头”式的并不强烈要求修改的意见)

此外,如果一段代码曾在评审过程中引发过一些深度讨论,那么那些讨论内容,也许很适合被二次加工后,作为指引性注释加入代码中。对于理解代码来说,它们有时有奇效。

不过,在追求“指引性注释”的路上,也要避免踩入以下几个陷阱:

简单复述代码:指引性注释虽然是一种帮助理解代码的辅助性文字,但绝不能只是复述代码而已,简单来说,你可以这么理解两者在传递信息方面的风格差异:代码是一本厚厚的权威科学教材,指引性注释则是一小册面向中学生的科学启蒙读物追求“注释率”:不要在“代码注释率”指标上设置硬性要求,指引性文字也需要讲究质量,盲目追求数量只会适得其反不注重时效性:过时的注释比代码危害更大,要及时修改或删除已经过期的指引性注释

总而言之,你可以把指引性注释当成有针对性的代码“教学文本”。审阅代码时,如果你发现一段逻辑理解起来很吃力,而代码本身也没有太多优化空间,请不要迟疑,勇敢表达出你对于“教学文本”的需求吧!

3. 沟通方式

“我因为鲁思和萨拉不得不离开我们而痛苦万分。而令我感觉更加痛苦的是我当时以为自己是完全孤立无援的。”

“说真的,肯顿小姐……”我端起那个我用来放使用过的瓷器的托盘。“对那样的解雇我自然是极不赞同的。我还以为那是不言自明的。”

——《长日将尽》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认为软件开发是一种单打独斗的工作。一位程序员捡起一块键盘,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出代码,根本不需要其他人。但事实是,程序员单打独斗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现代软件开发已演变成一种多人参与的协作事务。正因如此,程序员的日常充斥着各类沟通工作,参与代码评审正是其中之一。

在代码评审时,评审者的工作内容似乎一句话就可简单概括:指出他人代码中的不足。 这听起来易如反掌,对不对?我曾经正是这么以为,所谓评审,只要做完下面的“123”即可:

1.找出所有可优化的点(有事说事!)2.等提交者完成改动,或在讨论后确认维持原状(就事论事!)3.合并代码(大功告成!)

而现实总是和理想相去甚远,代码评审很少会像上面这样顺利。因为一旦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尤其其中一方还在给另外一方“挑毛病”,事情又能简单到哪儿去呢?

人类是一种神奇的智慧生物,阅读一段文字,不仅能从中获取到信息,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情绪,有时,这份情绪甚至会盖过信息,影响他们做出判断。因此,当你在参与评审时,请谨记这一点:保持谦逊、尊重他人,无论对方的经验或背景如何。优秀的表达,能做到内容即使在批评,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仍是被尊重的。

让我来举一个例子。团队内来了一位新人,用他不太熟悉的 Python 语言提交了一个 PR。作为 PR 的评审人,你在代码里发现了一段冗长的循环代码,于是写下评论:

代码比较啰嗦,建议改成列表推导式。

虽然你的观点没错,但这种表达方式值得商榷。下面是这条评论的另一种写法:

这里的循环体较简单,只有过滤和转换逻辑,很适合改成列表推导式,代码更精简。举个例子:
items = [to_item(obj) for obj in objs if obj.is_valid()]
参考:https://docs.python.org/3/tutorial/datastructures.html#list-comprehensions

比起第一条评论,后面这条显然更不容易引起新人的抵触情绪,更可能被采纳。这就像那句老话所说:“你表达的方式跟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除了保持谦逊和尊重,还有一些其他值得采用的评审沟通小技巧:

一例胜千言:有时用文字洋洋洒洒写一大堆,不如直接写几行代码,举一个实际的代码样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于加入团队一个月和一年的开发者,你在评审时可以(也应该)区别对待;对缺乏经验的新人,组织语言时要谨慎,尽量避免让对方感觉不被尊重,产生太多的挫败感;对熟稔的老人,语言风格就可以相对随意,言简意赅即可,不必过于啰嗦

我相信也许大部分人在心底都认同:代码评审是一个“对事不对人”的过程,不应该把对代码的批评当成对人的否定。但这和提倡“好好说话”并不冲突。一次让双方满意的沟通,几乎等同于一次更高效的沟通。所以,改善沟通方式就能提升工作效率,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

代码评审作为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大型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总结了我作为评审的参与者,在命名、指引性注释和沟通方式三个方面的一些思考,要点如下:

程序员们应当不断提高在代码评审时对于命名的敏感度检查命名的两个技巧:同类名词保持一致、用更精确的词代替那些“万金油”名字对待名字不要一视同仁,多多关注那些最重要的名字对任何一个项目,领域(业务)相关的名字最重要,值得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指引性注释虽不提供太多代码之外的信息,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引性注释能大大降低人们为理解代码所付出的心智成本留意指引性注释的几个陷阱:简单复述代码、追求“注释率”、不注重时效性评审时,要勇于对复杂的代码逻辑提出补充指引性注释的请求软件开发中包含许多与沟通有关的事项,代码评审正是其中之一理想的评审是“有事说事,就事论事”的,但正因涉及人际沟通,导致现实往往偏离理想文字不光能传达信息,更是情绪的载体,而情绪往往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在评审中,永远保持谦逊、尊重他人,无论对方的经验或背景如何对于有着不同经验的待评审者,应当采取不同的沟通风格

代码评审是一项涉及多人协作的复杂事务,里面藏着许许多多的学问。质量高的评审,对于提升质量和塑造团队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质量低下的评审,则可能沦落为形式主义,甚至让团队内部滋生矛盾和不满。

而影响评审质量的因素,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小事情中。以上这些关于“小事情”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对你的工作有所启发。

题图来源: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References

[1] 《代码整洁之道》: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99741/
[2] 一篇文章: http://antirez.com/news/124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最后推荐一下我的《Python潮流周刊》专栏。

这是一个专为国内 Python 开发者量身打造的资讯平台,为你挑选最值得分享的文章、教程、开源项目、软件工具、播客和视频、热门话题等内容。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帮助
请慷慨分享点赞,感谢啦

浏览 509
8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8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