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感恩寺
共 2090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49
历史沿革
明弘治五年(1492年),建设红城感恩寺。
明弘治八年(1495年),红城感恩寺竣工。
建筑格局
红城感恩寺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19.3米,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分别有山门、碑亭、垂花门、力士殿、天王殿、地藏殿、玉佛殿、护法殿、菩萨殿、大雄宝殿。其中,山门、碑亭、垂花门、力士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处于南北同一中轴线上。寺院的主体建筑属明代中期修建。
红城感恩寺
主要建筑
山门
山门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清咸丰八年(1858年)由十七世土司鲁如皋主持添建,刻有“空色见如来色空空色寂寂然天外浮云身不染,了凡推上乘凡了了凡浩浩乎山中明月目常舒”的楹联,脊顶有“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佛八宝砖雕,门上有七路门钉,显示了鲁土司高贵的身份。碑亭呈正方形,歇山式建筑,室内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立的《敕赐红城感恩寺碑记》,为寺中无价之宝。该碑通高4.18米,石质细腻、坚硬,外观雄伟,碑首正中刻着“敕赐”柳叶大篆,背面正中刻着“红城感恩寺碑记”小篆双线字。正、背两面篆书,两侧为盘龙戏珠,盘龙为浮雕,龙体盘曲复杂,刻工精细。不同的是正面龙头向上,背面龙头朝下,碑身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文。据首都师范大学谢继盛教授、故宫博物院罗文华研究员说,藏文是记述鲁麟功绩的。汉文碑文一千多字,记述佛教功德及寺院建设情况,碑上记述该碑由五世土司鲁麟撰文,六世土司鲁经书丹,其子鲁瞻篆额,由三代土司共同完成,弥足珍贵。而立该碑时,鲁麟已死20年了,可见,先有寺,后立碑。该碑是甘青地区少见的明代早期汉藏文对照的石碑,是研究明代汉藏文化交流的最具代表性的实物。
红城感恩寺
力士殿
力士殿为悬山顶,面积53平方米,额曰“大明”,殿内立哼哈二将,气宇轩昂,英武强悍,壁画有《生死六道轮回图》《菩萨三十二应图》,题记为明弘治六年(1493年)。其中《生死六道轮回图》为京版的绝版。天王殿为歇山顶建筑,殿内供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手中各持剑、琵琶、伞和蛇。地藏殿和玉佛殿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菩萨殿、护法殿中供三大菩萨及多位护法神,形象逼真,面目狰狞,让人敬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古建筑群最北端中心位置。大雄宝殿是寺院中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面明间、次间均安置六抹隔扇,使殿内空间开阔,大殿内众佛端立,蔚为壮观。彩绘保持明代原貌,殿内天花绘有藏式唐卡,八角藻井一周绘有24尊小佛像。
文物遗存
塑像
大雄宝殿内有塑像99尊,其中有通高约1.9米、宽约1米的三世佛,两侧有侍佛弟子两尊。三世佛形象逼真,慈眉善目,背头金光四射,富丽堂皇。室内廊柱上端有巡视佛两尊,东西两边对称各塑有通高约1.6米、宽约0.9米的十一面观音菩萨、护法12尊,神态自然。西、北、东三面墙璧内塑有通高约0.6米的十八罗汉、金刚、护法80尊,西边起首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达赖、班禅塑像。整个塑像群神态各异,神气迥然。更让人称奇的是内壁上端自西向东顺时针塑有《西游记》故事全景悬雕塑像,采用悬雕手法,微塑《西游记》故事40余组,连环组长卷,总长约35米,共塑有仅10余厘米的故事人物1500余身,组成《西游记》全本故事,与小说《西游记》相比,除个别故事外,其他故事俱已齐备,但故事顺序却不同于小说《西游记》的章回顺序。这些悬塑像可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到破坏,20世纪90年代又按原样重新做了修复和补充。在甘肃省还没有发现建筑内塑有全景故事画内容的悬雕像群,可以说是一处艺术瑰宝。红城感恩寺还留存了较为珍贵的佛教典籍,县博物馆珍藏的《大藏经》为六世土司鲁经同毛氏夫人及子鲁瞻、次子鲁东为红城感恩寺补造,专祈皇图永固、帝道骡昌、家门清吉、人眷平安。红城感恩寺还存有清代用金、银粉手写藏文经卷数十卷,比较珍贵。
研究价值
丝路名刹红城感恩寺其完整的寺院建筑,是研究西北地区古建筑的重要实物材料,其藏传佛教塑像及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也是研究明清时期土司历史及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
保护措施
1963年,红城感恩寺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红城感恩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红城感恩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红城感恩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城镇红城中心小学附近。
交通指引
兰州市永登县内乘坐301路、302路公交车可到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