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共 168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55

历史沿革

房屋建筑遗址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将近200人,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
半坡遗址模拟示意图

遗址特点

瓮棺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以石、骨为原料。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有的鱼钩还有倒刺。生活用具主要是红底黑彩陶器。陶器以圆底钵为主,纹饰以条纹、三角纹、细绳纹、弦纹为主,彩绘以黑彩鱼纹为主,还有与鱼有关的网纹。半坡人创制的尖底瓶,是最早的汲水容器,在设计上有着极不寻常的科学内涵。半坡彩陶还有笔划简单、形态规范的刻划符号,似是原始的中国文字雏形。资料表明,半坡人已从事原始农耕,兼有鱼猎、家畜饲养和陶器制作等生产活动。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单鱼纹盆
半坡遗址是中国第一次以大面积揭露古遗址的聚落考古方式开展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开创了中国聚落考古学先河。《西安半坡》考古发掘报告将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存是遗址的主体遗存,保存较好,遗存丰富,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以人面鱼纹彩陶为标志性要素,属于仰韶文化早期,有人工挖设的内外两重围沟环绕;晚期遗存以喇叭口尖底瓶和简化彩陶为代表,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被称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
半坡遗址首次揭露了中国境内以环壕聚落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闭合式聚落形态及其布局特征,同时,展示了仰韶文化不同阶段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特征,从而为仰韶文化的研究树立了半坡类型、半坡晚期类型两个阶段的标杆,为构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标尺提供了标志性参照系。此外,遗址内出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环境、生业形态、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埋葬制度与社会结构、彩陶雕塑与早期宗教乃至社会治理方式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资料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你韶文化半坡类型,它为研究仰留文化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资料,是史前考古的重要宝库。

文物保护

文保碑
1958年4月28日,半坡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
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9日,半坡遗址新保护大厅落成并正式向游人开放,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

历史文化

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半坡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