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五岳庙
介休五岳庙
共 2326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09:45
历史沿革
介休五岳庙创建于明七年(1456年)。
清十五年(1750年),介休五岳庙发生火灾。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介休五岳庙。十二年(1832年),介休五岳庙住持募化重修。十六年(1890年),再次重修介休五岳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介休五岳庙被介休县城关五七学校(现为草市巷小学)占用,将后殿、献殿、东西配殿等殿宇内神像拆除、改建,用作教室、办公室。
2017年3月,保护维修介休五岳庙。
建筑格局
介休五岳庙内的观赏区域在整个庙宇空间中所占比例较大。戏楼与山门合二为一,临街影壁与山门之间、献殿与正殿之间距离都不足1米,节省了庙宇空间。山门与献殿之间的距离为16米,戏楼前面的观赏区域约300平方米,在布局设计上将较大的空间留给观众。
主要建筑
临街影璧
临街影璧
临街影璧由青砖建造而成,须弥形基座,顶部为仿木构建筑样式,单檐,顶覆黄蓝琉璃瓦,脊部有龙形浮雕。影壁中间有砖制浮雕,前面雕着二龙戏珠、后面雕有五个麒麟。
山门戏楼
山门戏楼名为“海蜃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山门,上层为戏楼,整体前出。戏楼整体为单檐歇山顶,黄蓝琉璃瓦,抱厦为单檐歇山顶,两边乐池部分为十字歇山顶。在抱厦中心部位用黄琉璃做成方胜图案。屋顶有龙珠、宝阁、、、瑞兽、、、等。
山门(戏楼)
山门为青砖建造,有5个拱形门洞,门洞高2.66米。山门两侧为,其形制同临街影璧,影壁中部浮雕,东边为福字,西边为寿字,落款陈抟书。
抱厦面阔一间,圆木柱,石鼓础,木柱贯通上下两层,柱头承接大小额枋、。部位雕刻为二龙戏珠。平板枋上安放斗拱。
戏楼面阔五间,前带廊。中间三间为表演区,前台面阔10.42米,明间面阔4.3米,前后台总进深10.4米,其中前台进深6.3米,后台进深4.1米,台基高2.66米。两梢间前廊部位为乐池,后面主体部分用砖砌成房间,为演员的化妆室、休息室。高3.85米,圆木柱、石鼓础,次间、梢间木柱之间有木栏杆相连。柱头承接额枋、平板枋,有浮雕雀替。平板枋上安放三踩单下昂斗拱12朵,其中柱头科4朵、角科2朵、6朵。廊柱与老檐柱之间以相连,上部有。老檐柱上承大小额枋,亦有浮雕雀替。额枋上安放三踩单下昂斗拱17朵,其中柱头科4朵、角科2朵、平身科11朵(明间平身科3朵,次间、梢间平身科各2朵)。明间作龙形。老檐柱后为两排,前排金柱采用手法,使得明间的空间加大。后墙中间三间未砌实,下部为墙,上部为窗户,后檐柱的上半部分裸露在外。内部梁架为五架梁上承接三架梁,三架梁上安放。
献殿
献殿
献殿面阔三间11.2米,进深二间5.4米,基高0.67米,单檐卷棚歇山顶,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筒瓦灰脊,琉璃剪边,屋顶有龙珠、宝阁、鸱尾、垂兽、戗兽等,正脊部位有浮雕。献殿圆木柱,石鼓础,柱头承接小额枋,雀替成象鼻状。小额枋上安放不出跳斗拱,斗拱上承接大额枋、平板枋。平板枋上安放斗拱12朵,其中柱头科2朵、角科2朵、平身科8朵,其中明间平身科4朵、次间各2朵。斗拱形制前后不同,斗拱外出两跳五踩双翘。内出三跳七踩。山面有斗拱5朵,其中柱头科1朵、角科2朵、平身科2朵,斗拱形制为出三跳七踩。抱厦单檐歇山顶,黄蓝琉璃瓦,圆木柱,石鼓础。柱头承接小额枋,小额枋上为不出跳斗拱,斗拱上承接大额枋、平板枋,平板枋上安放斗拱,斗拱形制为出四跳九踩四下昂。
正殿
正殿“二龙戏珠”悬塑
正殿面阔五间19.6米,进深三间12.7米,台基高0.67米,单檐,筒瓦灰脊,琉璃剪边,圆木柱,柱头承接大小额枋,额枋上安放五踩双下昂斗拱15朵,其中柱头科4朵、平身科11朵,柱头科挑尖梁头作耍头。正殿正面有,槛墙上面为,其形制为现代改造而成。正殿内明间金柱上有“二龙戏珠”悬塑。
后殿
后殿面阔九间,硬山顶,筒瓦灰脊,圆木柱,石鼓础,柱头承接大小额枋,有龙形雀替,额枋上为不出跳斗拱。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祭祀
五岳祭祀自古为重祀,介休五岳庙正殿东侧壁碑记载了五岳之神掌管的事务。从明代开始,介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祭祀五岳。
庙会
每年三月份进行五岳祭祀时,常伴随着规模较大的庙会,参与庙会的除介休本地的群众外,邻境的平遥、灵石群众也会来参加。在庙会期间,经常有戏曲演出,1949年以前一般先演神戏,后面是加官戏,最后是开本戏。
保护措施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介休五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介休五岳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