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凹村

联合创作 · 2023-08-13 18:27

2022年11月,桥凹村被确定为第二批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相传,旧时此地沟浅。沟中一道天然土坝,坝底有一流水圆洞,大坝宛如桥梁横跨东西。时人居住沟之两岸,且四周环岭,中间地势低洼,故起村名桥凹。后来,桥塌路断,村庄分为东西桥凹,各隶属于聂庄和卫佛庵管辖。

1947年,济源解放,为了管理这块偏僻的地域,将原属卫佛庵辖区内的上、下桑榆河、早朝阳、酒沟、西桥凹、油房庄等自然村划出,将原属聂庄辖区内的余庄、东桥凹等自然村划出,将原属泽峪辖区内的西庄、圪梁河等自然村划出,组成一个新的行政单位——桥凹村。

桥凹村位居轵城镇政府驻地西部8公里的丘岭地区。东邻聂庄、泽南、泽北村,西、南、北分别与承留镇的花石、卫佛庵、南沟等村接壤,南北最长处约4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千米。村有10个居民组,240余户,900余人,耕地约1200亩。村李、王、程、聂、刘、曹、卫、晋、高、赵、张、周、郭、史、原、韩、陈、姚、石等19个姓氏,人口不分多少,皆和睦相处。

桥凹村域内丘岭连绵,沟壑纵横,有“四岭夹三沟”之称。1952年,西桥凹村平沟垒堰,将块块坡地建成外高内低的簸箕形状,储雨积雪,防止土堰塌陷,粮产稳步提高,成为济源县水利建设先进典型,各乡村干部纷纷到此参观学习。1963年开始,桥凹村利用冬闲时间,组织青壮年劳力,进行小流域治理。修通水泉洼水渠,灌溉早朝阳生产队部分土地;修建起酒沟生产队提灌站,80亩山坡地变成了水浇田。上缴国家粮食在全县名列前茅。1968年,桥凹大队被评为济源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县政府重奖手扶拖拉机2台,桥凹大队名扬全县。1973年,圪梁河小队长146米、最高处17米、槽墩23个、总投资1.3万余元、投工3590个的薄壳渡槽建成通水,结束了78亩干旱地缺水的历史,成为济源县第一个亩产吨粮的生产队。1978年,济源县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桥凹大队召开,桥凹被评为济源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圪梁河生产队长高书春被推选为济源县革命委员会委员,轵城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桥凹村搬迁结束,退窑造田,平整复耕,排子房面积统一,建房高度统一,街道长宽统一,新农村建设规模初具。2004年春,环乡柏油路竣工;2006年,村卫生所成立;2007年,组组通柏油路工程结束;2008年,安全饮水工程投入使用。建沼气池105个,受益680人;2009年,文化剧场、小游园、篮球场落成。2010年,农家书屋、文娱室对群众开放,小游园10套全民健身器材安装到位;2014年,硬化的水泥路连通了周边村庄和村内各居民组。桥凹村先后被评为济源市生态文明示范村、轵城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轵城镇农业结构及土地流转先进村。

土地大面积流转后,种粮大户王西林,购置大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等农用机械11台;高运和等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合作社,菜籽制种200余亩,西瓜种植100余亩,核桃园、葡萄采摘已成规模。2004年,“森源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桥凹(2005年,更名为金康达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村民就业人员年收入总计270余万元,租金收入19.85万元,其它收入10万余元;2013年,引进彭氏长毛兔养殖基地,年存栏4500只,村里增加收入1.5万余元。桥凹村先后荣获济源市“3581”(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划分为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以上四个阶梯)创富先进村,济源市人均增幅先进村等称号。

桥凹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建学校历经35年,培养了李继槐、王经涛、李磊磊等大批文化、学术、医学名人;村办怀梆剧团,传统剧《困铜台》、现代剧《三上桃园》等名响十里八村。酒沟酿酒技术和油房庄木榨香油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世重现。桥凹村引入外资1000余万元,创立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成窑洞宾馆、垂钓小池、滑雪场、滑草场、果品采摘园、野营拓展训练馆,笑迎四方宾客,欣赏桥凹好山、好水、好风光。

桥凹村附近有济源黄河三峡、济源王屋山风景区、五龙口、银河峡、双房村乡村旅游景区、王庄村乡村旅游景区等旅游景点,有济源冬凌草、济源核桃、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有愚公移山传说、邵原神话群、开封夜市、灯彩(汴京灯笼张)、撂石锁等民俗文化。

浏览 1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