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营遗址

刘家营遗址

共 125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1981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刘家营遗址,之后未做进一步的工作。
20世纪70年代,在刘家营遗址挖出古井两眼,出土有陶井圈和铜釜一件。

遗址特点

刘家营遗址所处地势平坦,横贯刘家营、毛湾两个自然村落,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址。在遗址的局部地区,现在已经被农耕地和现代村落建筑所覆盖。在其南北宽近1千米、东西长约2.5千米的范围内,随处可见瓦砾、陶片和砖块,这些材料上都有细密的绳纹。在遗址的东部和北部,有部分地方暴露出断续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堆积的厚度达到了1.5米以上,并且夹杂了许多陶罐、盆、瓮等物的残片。在遗址的西部文化层表露,可以采集到板瓦、筒瓦以及大型陶器的残片。此外,在该区域还曾发现过汉代砖井和瓦壁井各一眼。

文物遗存

刘家营遗址已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石器、铁器等。
陶器以灰陶为主,且几乎所有陶器都饰以绳纹。瓦当、板瓦、筒瓦、陶井圈、罐、盆、瓮、鬲等物出土较多。其中,陶制井圈,每块井圈呈扇面状,外弧长37厘米,内弧长30.5厘米,宽12厘米,厚8厘米,表面饰以绳纹。
铜器多为炊器、容器和兵器,如双鱼纹釜、钫、鍪、柳叶剑、戈、铜镞、青铜鼎等。其中,青铜鼎高度约为50厘米,直径约为40厘米,内底有铭文。其中,铜釜直径达70厘米,有对称的两个绳索纹竖耳,耳上均饰双立鸟图案,底部内部有双鱼纹图案。釜身呈绿锈色,底外部火烧烟迹犹存。
铁器,有铁釜、铁支架等。

文物价值

刘家营遗址对研究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建筑史、战争史、经济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6年,刘家营遗址被安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安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刘家营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刘家营遗址的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北距月河100米,南距山根100米,西距李家沟300米,东距茅湾水渠200米以内。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北以河岸自然断层为界,南至山根,西至李家沟,东至茅湾水渠。
2013年3月5日,刘家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