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子绫罗遗址

筛子绫罗遗址

共 1826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筛子缓罗遗址发掘讨论会
1979年4月至11月,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支持下,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张家口地区博物馆组成张家口考古队,对壶流河流城的筛子绫罗遗址进行了发据。发现了相当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早商文化以及汉、辽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遗址特点

地层堆积
筛子绫罗遗址东西两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有所不同。东区的堆积薄而单纯,耕土层下即相当龙山文化阶段的堆积。西区的堆积厚而复杂,自第四层以下及有关遗迹的内涵与东区第二层及有关遗迹的内涵相同,第四层以上为青铜时代或更晚的堆积。
筛子绫罗遗址出土陶器
生产工具
筛子绫罗遗址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而石器丰富是该遗址的最大特点。其中大型打制石器有亚腰石斧、敲砸器、矛形器。筛子绫罗遗址发现来源于西北文化的卵形三足瓮,是龙山文化的代表。还发现,该遗址应为一处较为罕见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地遗址,它的发现丰富了对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认识。
房屋基址
筛子绫罗遗址发现房屋基址7座。房屋平面呈正方或长方形,面积和门向无一定规律,居住面多是焙烧的泥土面,白灰面仅一例,屋内均无灶坑。
筛子绫罗F103房屋基址,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约6.5平方米,方向162度。房屋基穴挖筑于生土层,穴壁残高0.22米。黑灰色的居住面被火焙烧得十分坚硬。居住面中部有一块长20厘米、宽80厘米、厚2厘米,不甚规整的烧土,被火烧烤得呈黑红色,当是炊爨处。其他房屋内亦有相同迹象。斜坡式门道在南壁正中。屋内有二个圆形磉墩与门道两侧的柱调相互对应。屋基西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龛。西北角龛内有陶器残片,龛顶和碎陶器上均有烟炱痕。屋内出土一件可以复原的篮纹灰陶盆和一件大致可以复原的陶鬲,以及瓮、罐等器残片。
灰坑
筛子绫罗遗址发掘的灰坑数量很多,形状不一,有袋状、筒状、圆形锅底状和不规则形等。以不规则形的数量所占比重最大。其中是一个底径达4.5米的大型状灰坑,其周壁上留有清晰的工具痕。有的坑内有坡道或阶梯,其上或有明显踩踏迹象,可能为居住遗迹。个别灰坑底部发现有人头骨。

文物遗存

筛子绫罗遗址出土文物绘制图
石器
筛子缓罗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这些石器有大型的石磨棒、石斧、石矛、石核、切割器等,特别是石镞,仅在H13号坑里就发现了50多枚,在筛子绫罗一个遗址就出土细石器809件。这说明当时这个群落的人们是以狩猎生活为主的。
石刀
筛子缓罗遗址里发现了龙山时期的石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刀的刃部有经过长期磨蚀留下的沟痕和擦痕,局部还有细小的崩疤。根据微痕分析,石刀应当用于切割。
陶器
筛子绫罗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泥质陶、夹砂陶。颜色以灰陶为主。
三足器是筛子绫罗出土的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陶器,考古学家称它为“鬲”。龙山文化主要代表是,高领低脖子,宽折肩,大袋足,主要容量就在袋足上头,表面多施以绳纹。
卜骨
意识形态方面的遗物以卜骨最多。卜骨系用牛、羊肩胛骨,有的经过整治,仅有灼而无钻、凿。

文物价值

筛子缓罗遗址发掘,使人们对壶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和新的认识,并获得一批弥足宝贵的实物资料,为今后工作莫定了较好的基础。
骨、蚌、角、陶质的铲、锥、针、凿、铁、锤、刀的出土,丰富了人们对这个时期文化遗存生产工具的认识。

历史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为是在山东章丘龙山镇首次发现,所以称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就是三足鬲,这种器物从龙山时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而在蔚县筛子绫罗、庄案等地发现的龙山时期的陶器,多以篮纹和绳纹灰陶为主,炊具就以这种三足鬲为主。这些陶器虽然有地方特色,但与山东龙山文化也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持有这种文化的人们到达了这个地区,而龙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汶口文化也发源于山东泰山脚下。

保护措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筛子绫罗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河北省张家口市筛子绫罗村东200米。

交通信息

自驾:自下宫村乡人民政府开车大约5分钟,路程约2.5千米。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