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镇
地名由来:清乾隆年间,陈氏家族在柳笼溪上修建了一座亭子桥,高约三丈,宽丈余,长五丈多,颇为壮观,称为高桥,镇以此得名。
2021年4月,高桥镇被公布为2020届张家界市文明村镇。
高桥镇位于慈利县城正南53公里处,东连龙潭河镇,南临桃源县钟家铺、瓦儿岗两乡,西抵洞溪乡,北界金坪乡,总面积1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600亩,旱地2600亩,林地面积20万亩,草场面积1.1万亩;辖21个村(居)民委员会,2个镇直林场,194个村(居)民小组,3650户,13560人,其中土家族8587人。高桥人民自古以来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名胜古迹较多,尤以云朝山道教金顶、白竹峪和厢子岩古悬棺群、谢家坪古吊脚楼为景,可资游览和研究。
高桥镇物产富饶,特产众多,盛产木材、大理石,素有“大理石之乡”、“杜仲之乡”、“木材之乡”的美誉,桐油、茶油、板栗、七星椒、牲猪、山羊、湘西黄牛等产量及出口量位居全县前列。矿产资源主要以古青玉、荷花绿、汞、磷、镍、钼等为主,其工艺产品及原料远销广东、深圳、武汉、新加坡等省内外,特别是石青玉工艺产品以其质密细润,制作精良而定点销往张家界森林公园、黄龙洞、凤凰古城、荷花机场等国内名胜古迹及国家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享誉省内外。
高桥镇按照“八分经济九分粮,多养牲猪多养羊,劳务输出作弥补,依托山林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加强科技兴农力度,狠抓农技推广,狠抓“三级完善、四个统一”,完善镇农技站、村农校和科技示范户三级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农技推广人员围绕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进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的“四统服务”,努力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向前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真正的高、新、优、特的商品基地,大力发展周期短、收效快的产业,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依靠科技示范户向周围辐射,全镇农民90%以上的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彻底改变以往的那种耗资源、拼劳力的“粮—猪”型单一低效结构,逐步缩小普通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优质水稻面积和高产高蛋白玉米面积。从温饱型农业向高效农业、产品农业、市场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名、贵、优、稀、特产品,形成区域性拳头产业,围绕拳头产业舞活龙头,合理布局,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依托市场和科技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的主体化格式。建立“一村一品”的拳头产业。
历史沿革:
明初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属四都、九都。
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四年(1930—1935年),高桥属三区(驻龙潭河),分为张家坪、刘家山、蒯家店、高桥、白竹峪、孔家峪6个小乡。
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935—1937年),属二区(驻龙潭河)为高桥乡。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六年(1938—1947年),属丛高乡(驻地南坪)。
民国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48—1949年),属龙云乡(驻地龙潭河)。
1949年至1951年,属三区(下设保、甲)。
1952年至1956年,属四区(驻地龙潭河)分为高桥、蒯坪、金坪、白溪、视潭、皂泥6个小乡。
1956年至1958年,撤区并乡为高桥乡。
1958年至1961年,属南坪公社(驻地南坪)。
1962年,由南坪公社析出成立高桥公社。
1984年,改为高桥乡。
1994年10月,撤乡建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