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旧址

共 177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28

历史沿革

小岗村旧址前排土坯茅草房,建于1973年。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由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并先后孕育和诞生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
小岗村旧址后排砖瓦房,建于1985年。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大包干”签字的茅草屋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建筑格局

小岗村旧址—当年农家是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居所,由前后两进房屋及后期复原的附属建筑共同构成。

主要建筑

前排茅草房
前排为土坯茅草房,长13.7米,深6米,正面开有双扇门,墙面开有几十平方分米的小窗洞,草房背面为单扇门,屋顶用本地所产茅草覆盖,墙为泥土拌和稻草砌垒而成。屋内卧室为当年的签字室,展现了“大包干”诞生时的场景。由于年代久远,土坯墙体出现了裂缝,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
后排砖瓦房
后排砖瓦房是“大包干”推广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来的新房。该砖瓦房长11.07米,深7.75米,为3间瓦房带走廊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典型的砖瓦民居建筑。该建筑在后期曾有过简单维护修补,对墙体部分开裂采用水泥砂浆进行灌注填补。
附属建筑
附属建筑有在茅草房与砖瓦房之间,依墙而建的农家磨坊与厨房,同样是土坯茅草形式。与其相对的则用木料搭建的农具存放区。猪圈、牛棚、厕所则在院落生活区外侧靠后。周边还保存有池塘和空地。

文物遗存

小岗村旧址当年农家墙面上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的宣传标语。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
2004年2月,沈浩同志被安徽省委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到小岗村,跑遍田间地头,2次走访全村108户。通过调研走访,摸清了村情—偏、穷、乱、散。曾经的农村改革第一村如何重新找到发展之路?沈浩多次与村“两委”成员、“大包干”带头人促膝谈心,共商发展大计;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又组织他们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就这样,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确立了“三步走”振兴小岗村的发展思路。
大包干精神
1978年的一个冬天,安徽省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不仅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大包干”的核心内涵是包干到户,“包干到户”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农业开始的“大包干”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大幕。

主要展览

大包干纪念馆
大包干纪念馆
为了纪念“大包干”历史,小岗村新建了大包干纪念馆,以翔实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丰富多彩的展示和表现手法,创造性地设计了多处复原场景,通过逼真的艺术模型及造景,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

历史价值

小岗村旧址—当年农家完整保留了小岗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完整了解小岗村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它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真实见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艰辛探索,创造幸福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小岗村旧址遗址碑
2019年10月,小岗村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小岗村旧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岗村旧址,路程约34.3,用时约42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