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峰寺
狮峰寺
共 158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6
历史沿革
狮峰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
狮峰寺
建筑格局
狮峰寺依山而建,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以及观音图等。天王殿、、法堂和观音阁,这四大建筑建在同一条上,其他对称分置两侧,布局错落有致,表现出明显的唐末建筑风格。过,背立一尊护法塑像,仪容整肃。过天井,历阶而入,便是富丽堂皇的大雄宝殿。在前面看天王殿屋脊。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到处一尘不染。大殿进深13米余,宽10米余,高14米。有24根方形石柱,其中8根柱围达2.2米,高5米以上,支撑着木结构的屋顶梁椽。大殿外围尚有石柱16根,柱围11.8米,支托着飞檐翘角。大殿四周的窗梁板墙,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人站在殿中,只见斗拱交迭梁架井井,高托着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顶部描龙画凤。大殿属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式,与大殿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雄宝殿后面便是法堂。法堂为单檐歇出顶木构建筑,进抹13米,高9米。法堂两厢有花圃、僧房、客寮、厨房等。山门重檐,面额上书“广化禅林”。楹联内容为“世界三千毫光普照,因缘十二妙悟皆通”。两侧各有一方框,内书偈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双翘三下昂,下檐斗拱单翘三下昂。
福安市狮峰寺
文物遗存
狮峰寺法堂后庭素壁上至今还留有“方池影动鱼窥客,半岭声来竹引风”的名联,据传为明朝正德皇帝钦赐。殿内的天花藻井保留有大量的明代彩绘图案,内容丰富,包含众多佛教故事。
历史文化
明清两代,狮峰寺为福安县僧会司所在,法脉相承,多有高僧住寺,担任僧官之职。明万历(1573~1620年)时有第四代祖师雪岩亮公、元灿县公、屏山光公、大襟袖公,第六代祖师少塘章公,第七代祖师静山逸公,第九代祖师从素秀公,第十代祖师希文学公。天启(1621~1627年)时,僧人明逸、秀实、学实、妙峰、继峰、绍峰等也属该寺明代法脉系统。清乾隆(1736~1795年)时,寺僧有广矗岩公、普清明公、源音妙公等,属临济宗法脉。嘉庆(1796~1820年)时,有僧续颐,别号椿庭,来寺任住持。道光(1821~1850年)时,有僧广如、本常、觉深先后住寺弘法。咸丰(1851~1861年)时,又有隆机修公卓锡狮峰。同治(1862~1874年)时,临济宗僧人昌坤驻锡该寺。民国时期,狮峰寺来源临济宗的两个系统。民国初年,狮峰寺法脉属于福鼎瑞云寺之溪柄兴云寺系,即福州西禅寺智水法脉。1935年,与支提山之普照庵系法脉有着深厚渊源的福安籍僧人盛慧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后,涌泉寺成为福安僧人求戒之首选。当时福安僧众之中坚力量多出于鼓山盛慧门下,如僧秉恒、秉全、心悟、心志、性香、性藏等。其中,狮峰寺住持建祥与昭明寺住持僧静山是当时福安佛教举足轻重的人物。20世纪90年代初,禅门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世传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当代佛门泰斗本焕受礼请担任狮峰寺住持。其高足印朗、印觉先后受命任监院、住持,并主持重兴狮峰寺。
文物价值
狮峰寺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建筑形制,具有历史及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狮峰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狮峰寺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柏柱洋狮峰山麓。
交通
自驾前往狮峰寺:从出发,大约40公里,约需4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