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
地名由来:明清两代官姓家族为当地大姓,其居住地抵头坝兴场市,称官家场。民国年间,官家场与狗牙场争斗,县长来此平息双方争斗,把官家场改为官和,把狗牙场改为民和,意为“官和、民也和”,从此得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位于江口县西南部,东临本县民和乡,南连黔东南州岑巩县凯本乡,西接岑巩县平庄乡、石阡县青阳乡、石固乡,北抵本县闵孝镇,处在三县交接地带。全乡有2688户931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3%,辖4个行政村102个村民组,国土面积11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780亩,其中田4935亩,乡集镇所在地距县城37公里。
-自然资源
官和风景旎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华人杰。静谧的车坝河,巍峨的大顶山蕴育了独具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人民淳朴勤劳。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6.34%,有榉木、猴栗木、杉木等珍贵树种,有野生天麻、杜仲、人参等名贵药材和硅、硫等矿产资源。久负盛名的天然绿色食品薇菜、蕨菜、竹笋畅销国内外。-经济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官和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扶持山野菜产业,发展畜牧产业,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为窗口,走招商引资、科技兴农之路,大力发展粮油、畜牧、绿色食品等经济支柱产业,以资源信息化、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城镇化为发展战略,2004年,全乡GDP实现1339万元,固定资产85.3万元,财政收入52万元,财政支出131万元,人均年纯收入850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8万元,其中农业979万元,林业2万元,牧业658万元,渔业41万元,农业林牧渔服务业68万元;粮食总产量3245吨,人均占有粮食348公斤;肉类产量达590吨,其中生猪存栏7335头,肉牛存栏2081头,山羊存栏1013只,家禽存栏10634只。年产薇菜有18吨,蕨菜390吨,刺竹笋60吨,创产值超过200万元。 一个文明、开放、发展的新兴乡镇正逐步崛起。热忱、勤劳、好客的官和人民热烈欢迎海内外宾客和各界有识之士前来官和旅游休闲、投资开发,共谋发展,携手共进。
历史沿革:
元、明、清,属提溪长官司辖地。
明、清,在境内交通要道上置军屯,属镇远卫。
明中后期,在抵头坝设苗根洞,后改苗根里。
清初,设苗根洞,后改提和洞。
民国二年(1913年),于官家场设南一区,原镇远卫属军屯划归南一区,区下设13个保。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第四区,在官家场设官和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区又改名第三区,官和镇改官和联保。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撤区,官和设为乡。
1950年3月,仍设官和乡。
1952年5月,设立泗渡乡。
1957年12月,官和乡并入民和乡。
1958年10月,官和原辖境由民和乡分出,设为东风公社;同年12月,江口县并入铜仁县,撤东风公社,设官和管理区。
1960年,复设为官和乡,隶于铜仁县。
1961年8月,恢复江口县,官和乡改官和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乡。
1987年4月,官和乡改官和侗族苗族土家族乡。
1991年8月,撤区并乡,泗渡乡并入,改名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