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书院

共 201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34

历史沿革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南宋知吉州军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白鹭洲书院39人同登进士金榜,文天祥高中状元,宋理宗亲赐御书“白鹭洲书院”匾额,悬挂书院大门。书院名声大振,成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白鹭洲书院先后易地三处。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吉州47人考中进士,多名书院门生名列其中。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何其高撤南关外仁寿山慈恩寺,将书院迁建于寺庙旧址。
明万历元年(1573年),书院迁建于城北县学旧址。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黄梅汪可受为吉安府知府,重修白鹭洲书院。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建“云章阁”。
清同治七年(1868年),知府定祥、山长刘绎将书院迁建于城西仁山隆庆寺废址。
清光绪九年(1883年),维修并保留的建筑有云章阁、风月楼、复古亭及泮池泮桥。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白鹭洲书院改为吉安府中学堂,仿西方学校制度,分班级教学,兼习中西。这种办学沿至民国时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制改革,书院改为吉安府中学堂。
民国时期,改为江西省立第六中学、江西省立第五中学、江西省立吉安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分成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校曾改名省立吉安联合中学、省立吉安第一中学、省立吉安高中。
1980年,改名白鹭洲中学,学制各三年,为省级重点中学。
2013年6月,吉安市正式启动史上最大一次白鹭洲书院修缮工程,投资1.7亿元全面复原书院古制并对白鹭洲进行加固改造。同时对洲上老校区提升改造,重建逸夫楼、学生食堂、宿舍,保留1500人的办学规模。
2015年12月,白鹭洲书院维修告竣。

建筑格局

白鹭洲书院记中说:“在宋则前有泮池,中秋石为桥,升阶为书院,大门悬理宗卸匾,进前则有棂星门,有文宣王殿,有道心堂,堂上有楼曰风月,后有山长厅,厅上有阁曰云章,曰峻极,阁之上书籍备藏,环纵栏杆。阁旁道舍森立,皆诸生肆上所,最后有浴沂亭。”在《建置》条中说,书院立有“文宣王庙,棂星门,云章阁,道心堂,石竹堂,风月楼,浴沂亭,斋舍,庖福具备。置田租八百石有奇,绕十成濠池岁入租银五十两赡学。又建祠祀二程夫子,益以周、张、邵、朱为六君子祠”,“此洲之书院,可容诸生数百。”又征集许多图书资料,抄录《白鹿洞书院揭示》于道心堂侧。
白鹭洲书院现存古建筑除风月楼、云章阁外,尚有中山院、文山院、红楼,还有泮月池、复古亭等。

主要建筑

云章阁

云章阁是白鹭洲书院的全体建筑之一,高8.7米,占地面积274平方米,砖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为藏书楼,下层为山长厅。步六级台阶登阁,阁前长廊设有红石栏杆,阁上方及窗棂由四方连续梅花格组成,古朴凝重。过去文人们在这里学习、撰文,阁内空间宽敞,较为安静。

风月楼

风月楼为书院的配套建筑,占地115平方米,三层高14.7米,砖木结构,三层重檐,翘角凌空,四面花窗。底层称为“浴沂亭”,二层名“风月楼”,三层曰“魁星阁”。楼顶雕龙画凤,层楼飞檐。风月楼正面红石柱上的对联,是清代道光年间所刻“千万间广厦重开,看来阁层楼势凌霄汉;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东箭辉映江山”。

古吉台

为防水患,明代吉安知府汪可受在重建书院时,在洲上筑石堤。其中的“吉台”筑在洲之北端,四周砌以条石,云章阁、风月楼建于其上,洪水不能淹至。后人用祈阳石刻“古吉台”碑立于楼前。

文山亭

文山亭在书院门右前方,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将“复古亭”改建,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精神代代相传。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自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后,白鹭洲书院起了榜样领头作用,使郡州内外书院仿效之,遍及吉州县城乡的千百书院相继建立繁荣起来。在千百书院培育下,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使庐陵文化千年昌盛,成为江西文化的重心所在。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白鹭洲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