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故居和墓

王守仁故居和墓

共 159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1

历史沿革

明嘉靖八年(1529年),王守仁墓始建,墓地为其生前所亲择,死后由弟子王畿等扶柩回绍兴安葬。
清乾隆年间,王守仁故居主体建筑瑞云楼被焚毁。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王守仁墓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王守仁九世孙增生、昆泰、昆潮等,以王守仁墓碑岁久无存,请文于学使朱珪,朱珪为补撰墓表,侍讲梁同书书之。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绍兴知府李亨特立石并勒跋于碑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亦曾为王守仁墓撰文立碑。
1987年,王守仁墓除墓冢外,基本无存。
1988年9月,绍兴县文物部门在日本友人的赞助下对王守仁墓进行全面整修,至1989年3月竣工。
1996年,由余姚市政府拨款,在瑞云楼火烧场遗址上借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材料,仍按明代风格,参照古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样在原址修建。
2005年,余姚市政府再次拨款8000余万元,对王阳明故居范围内的88户居民进行整体搬迁,修缮门厅、轿厅、后罩屋、东西花厅等建筑,复原历史场景,完善有关陈列。

建筑格局

王守仁故居和墓由王守仁故居和王守仁墓组成。王守仁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在建筑设计和营边上反映出明代断东官官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王守仁墓坐北朝南,主要由墓冢和墓道等组成,顺依山势,逐级升高。

主要建筑

王守仁故居

王守仁墓

王守仁墓背山面水,顺依山势,逐级升高,主要由墓冢和墓道等组成。墓冢呈圆形,朝向南偏西,直径10米,高3米多,周边砌石围护,上覆封土;正面横置墓碑一方,高0.85米,宽2.8米,上镌书法家沈定庵书写的“明王阳明先生之墓”八个隶书大字。墓前设石祭桌。墓道全长70余米,宽23米,依山而筑。墓道平台东侧立有《重修王阳明先生墓碑记》一通。墓冢与墓道之间有上下两层平台相接,其四周用石栏围护,间以望柱,柱头雕刻莲花纹;两层平台间有东西向台阶相连。
王守仁墓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1472~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祖籍山阴,生于余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后因功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嘉靖七年(1529年)十一月,病逝于南安(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舟中,归葬绍兴花街,谥号文成。王守仁倡导“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为主旨,开创了姚江学派。他的学说,在明代中叶后影响远及日本、朝鲜,其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历史典故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先生诞生于瑞云楼。当时此楼是王阳明之父中状元之前向莫氏租的。王阳明在此度过了童年生活。待王华任职京师,即择地龙山里构筑新居,此楼又租给钱氏。至明弘治九年(1496年),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大儒亦降生于此楼,实乃历史之巧合。待王阳明贵显,每当回余姚,必指点楼中藏胎衣处,顾念到母亲和祖母,因自己军务繁忙,对母、祖不得生养死殓,每每引起长时间的痛苦。

保护措施

1997年3月,王守仁故居被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王守仁故居和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