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
主要职责
(一)承担前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研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计划;组织编制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任务书以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参与项目成果的审查;组织开展南水北调前期工作中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工作;协助组织对南水北调相关规划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审查;指导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重大设计变更问题的研究或审查。
(二)承担全国跨调水工程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起草工作;参与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订与修订工作;参与指导区域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指导跨流域和重要区域重大调水工程运行的有关工作。
(三)承担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的具体管理工作。组织拟订南水北调运行管理有关政策和法规草案;组织开展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相关重大专题的研究工作;承担组织拟订并实施南水北调年度、调度计划及应急水量调度预案的具体工作;参与南水北调水源区及工程沿线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协助指导南水北调水源区及工程沿线水量、水质保障工作。
(四)承担南水北调工程的阶段性评价和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以及其他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目标相关的防洪及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工作。
(五)承办水利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组织机构
内设处室:综合处、规划计划处、政策法规处、调度管理处、财务处
综合处主要职责
负责行政、文秘、机要、保密、信访、安全、档案等日常工作;负责人事、劳资、退休人员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承担党群、纪检和监察有关工作;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组织工作;负责网络管理、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负责固定资产采购与管理有关工作;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和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组织办理全国人大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负责对局内重要工作事项的督办;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规划计划处主要职责
负责研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计划;组织编制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任务书以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参与项目成果的审查;组织开展南水北调前期工作中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工作;协助组织对南水北调相关规划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审查;指导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前期有关工作;承担部规划计划司委托的建设项目立项和前期工作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利用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编报工作,归口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和水利统计工作;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政策法规处主要职责
组织拟订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立法规划、计划及有关政策、法规草案;承担全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起草工作;参与跨流域调水工程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订与修订工作;参与指导区域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前期工作;指导跨流域和重要区域大型调水工程运行的有关工作;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调度管理处主要职责
组织开展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相关重大专题的研究工作;承担组织拟订并实施南水北调年度水量分配、调度计划及应急水量调度预案的具体工作;承担南水北调工程的阶段性评价和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协助指导南水北调水源区及工程沿线水量、水质保障工作;参与南水北调水源区及工程沿线水污染防治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以及其他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目标相关的防洪及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工作;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重大设计变更问题的研究或审查;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财务处主要职责
负责日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负责局预算、决算及日常会计报表的编报工作,督促预算执行及管理工作;负责按程序办理水利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并监督实施;负责各项经费、资金的拨缴、使用管理及监督工作;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及监督工作,协助办理政府采购有关事项;协助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融资政策、水价政策研究及制订工作;负责税务管理、职工住房改革支出的核定及缴纳工作;负责合同日常管理及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协助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历史沿革
调水局由原"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沿革而来。1978年,在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小组的基础上,由水利电力部[78]水电规字第168号文批准成立"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
1979年水利部《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及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的通知》([79]水规字第57号),明确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的任务是:"统筹各线调水规划工作,并对整个南水北调的规划进行综合研究"。
1992年1月,水利部《关于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由部直接管理的通知》([92]水人劳1号),将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代管,改为由部直接管理。
1995年5月,水利部《关于变更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管理体制的通知》(水人教[1995]172号),将原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由部直接管理,改为与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1997年5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中编办字[1997]73号文件批复,将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更为现名,核定事业编制50人。1999年5月,水利部《关于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更名及管理体制调整问题的通知》(水人教[1999]270号),将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更为现名,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代管。
2003年2月,水利部《关于明确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管理体制及"三定"方案的通知》(水人教[2003]71号),决定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为部直属事业单位,不再由水规总院代管,核定事业编制40人。
2011年3月,水利部《关于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批复》(水人事[2011]94号),明确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除继续承担南水北调前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责外,增加承担南水北调运行具体管理工作和全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相关工作的职责。
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
2011年11月,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调水专委会是中国水利学会设立的组织开展跨流域引调水专业领域学术活动的学会分支机构,接受中国水利学会的直接领导,挂靠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开展工作。第一届委员会共有60名委员,由来自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科研、勘测设计和高等院校等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
调水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学术活动,促进我国调水专业领域的学术进步和科技发展。
调水专业委员会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
1.组织开展调水专业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考察活动,参与中国水利学会组织的相关国际民间学术交流与合作;
2.组织开展调水专业重大科技问题的调研论证和技术咨询,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3.编辑出版调水专业书籍、文集和技术成果等;
4.普及推广调水专业先进知识和理念,开展相关信息宣传活动;
5.组织开展调水专业技术教育与业务培训等活动;
6.承办中国水利学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日常工作机构: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承担。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内容简介
一、调水规模论证
(一)黄淮海流域资源性缺水严重
2000年黄淮海流域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粮食、棉花的主产区,具有承东启西、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人均水资源量为462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五分之一,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适应的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
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尽管各地特别是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都加大了节约用水的力度,但仍然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目前黄河下游断流频繁,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严峻局面。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已分别高达67%、60%和超过95%,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海河流域,为了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过量开发利用地表水,平原河道长期干涸,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积持续下降。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地面沉陷以及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恶化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采取节水、污水资源化、挖掘已有工程潜力等多种措施的前提下,经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黄淮海流域缺水量现状为145亿~210亿立方米,2010年为210亿~280亿立方米,2030年为320亿~395亿立方米。
(二)供水目标与范围
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黄淮海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因而优先实施东线和中线工程势在必行;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巨大。因此,确定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为: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涉及7省直辖市的44座地级以上城市,受水区为京、津、冀、鲁、豫、苏的39座地级及其以上城市、245座县级市(区、县城)和17个工业园区。
(三)受水区缺水量预测
根据水资源条件,考虑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通过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强化节水措施和调整供水价格等措施,抑制需水增长。同时,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未来的可供水量中扣除了地下水超采和超指标引黄的水量,增加了污水处理再利用量、海水和其他水源的利用量,对受水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确定了受水区缺水量。
1.节水
在经济合理的节水水平下,预计到2010年在受水区可实现节水量39亿立方米,占需水量的13.5%;到2030年可再实现年节水量37亿立方米,占需水量的18.2%。随着节水工作的不断深入,节水的难度和投资也会随之增大。
2.治污
2010年受水区主要城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20.3亿立方米,2030年将达到173.7亿立方米。规划到2010年将新增废污水处理能力1818万吨/日;到2030年将再增废污水处理能力1225万吨/日。到2010年废污水处理量为90.6亿立方米,废污水处理率达74.1%;2030年废污水处理量为140.0亿立方米,废污水处理率达到80.6%。在废污水处理再利用方面,到2010年和2030年用于受水区城市工业、市政杂用和河湖环境等的水量分别为38亿立方米和60亿立方米,其余用于城区以外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灌溉。
3.挖潜
由于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下水超采严重,传统水资源开发潜力殆尽,需大力加强海水、微咸水和雨洪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预计到2010年和2030年,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将分别增加7亿立方米和8亿立方米。
在考虑上述节水、治污和挖潜因素后,受水区现状(2000年)城市缺水量为51亿立方米,其中超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挤占农业与生态用水15亿立方米;到2010年缺水112亿立方米;到2030年缺水192亿立方米。
(四)确定第一期工程调水规模的原则
1.节水为先
要以节水为前提,治污为关键,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正确处理调水规模和工程建设方案与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节水作为解决北方缺水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特别要重视发挥水价对促进节水的重要经济杠杆作用。
2.适度从紧
依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成果,要严格控制调水规模和工程建设规模,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和过多的积压投资。
3.责权挂钩
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把调水水量的分配与节水、治污、水价改革、限制地下水超采、配套工程建设等措施相结合,沿线省(直辖市)政府要对所分配的水量作出承诺,供需双方签定所需水量与投资和水价责权挂钩的供水协议或合同。
4.生态环境保护
把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重要制约因素,使调水规模与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相协调。在调水过程中,加强监测与保护,尽量减少和避免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工程布局
(一)工程布局
本次总体规划再次对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后,仍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可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形成我国巨大的水网,基本可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多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共同提高北方受水区的供水保证程度。要从根本上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三条调水线路都需要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同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分三期实施。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亿448亿立方米,总投资规模约为5000亿元。分期实施后可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
(二)东线第一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
东线第一期工程:主要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工程规模: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规模500立方米/s),其中新增供水量39亿立方米,工期为5年,工程投资180亿元。第一期工程的重点是加强污水处理,完成江苏、山东两省治污及截污导流项目,同时实施河北省工业治理项目,于2006~2007年实现东平湖水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的目标,第一期治污工程投资140亿元。主体工程和治污工程总投资为320亿元。
中线第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m一次加高,随着水库蓄水位逐渐抬高,分期分批安置移民;兴建从陶岔渠首闸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km总干渠和154km天津干渠;在汉江中下游兴建水利枢纽、引江济汉、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工程4项治理工程。尚需加强丹江口水库周边及其上游地区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保证水库水质安全。该工程主要是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多年平均年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工期8年,投资920亿元。
东线第一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1240亿元。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东线治污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研究了东线第一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对长江口海水入侵的影响、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东线工程治污规划。
(一)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海水入侵的影响
长江口海水入侵问题是因潮汐活动所致并长期存在的自然现象,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长江大通水文站以下沿江两岸有数百个抽水站,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长江口的综合治理。
从三条调水线路的情况分析,西线、中线工程由于有三峡工程、洞庭湖、鄱阳湖等一系列水库和湖泊的调节,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影响不大。东线第一期工程调水规模仅增加抽江100立方米/s,只占长江最枯月流量的1.3%,新增加的年调水量仅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0.4%,对长江口海水入侵基本无影响。当2030年抽江规模达到800立方米/s时,年调水量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响也不大。
为了尽量减少东线工程在特殊枯水年的枯水期加重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可能,规划当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0000立方米/s时,减少抽江,由沿途湖泊调蓄向城市供水。采取“避让”措施后,可基本消除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口海水入侵的影响。
另外,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后,可使1~4月大通站流量增加1000~2000立方米/s,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枯水期长江口海水入侵的可能。
(二)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
中线工程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是丹江口水库的移民和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
目前,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环境容量有限,生存条件差,即使不加坝,也需要外迁长期生活在水库消落区的约10万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需要安置移民约30万人(测算2010年水平),同时可以彻底解决汉江中下游14个民垸约80万人的防洪安全问题。规划除就地安置部分移民外,将以外迁安置为主,大部分移民将安置在河南省未安置小浪底工程移民的南阳市邓州、唐河、社旗三个县(市)的30个乡和湖北省未安置三峡工程移民的京山、钟祥、襄阳、枣阳4个县(市)。
兴建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枢纽、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4项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可使汉江下游改善灌溉、航运和生态用水条件。
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保证库区及入库水体水质严格控制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三)东线工程治污规划
东线治污以治为主,形成“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的治污工程体系,在东线工程受水区、输水区及其相关水域内,分别实施清水廊道工程、用水保障工程及水质改善工程。规划建设369项工程,其中城市污水处理135项、截污导流33项、工业结构调整38 项、工业综合治理150项、流域综合整治13项;总投资240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为140亿元。
经治理后,输水干线和用水规划区的水质可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一)工程投资
实施东线第一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静态投资为1240亿元,其中:东线第一期主体工程静态投资为320亿元,包括治污投资140亿元;中线第一期主体工程静态投资为920亿元,其中水源工程(包括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移民安置)为151亿元,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69亿元,输水工程700亿元。
(二)筹资方案
鉴于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跨省市,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功能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多方参与的建设、运营体制。
经过多种方案分析,综合考虑工程兼有防洪和生态环境等效益,同时考虑建设管理体制的要求,1240亿元的工程建设资金拟通过中央预算内拨款或中央国债、南水北调基金和银行贷款三个渠道筹集。
中央预算内拨款或中央国债安排248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20%,作为资本金注入。
通过提高现行城市水价建立南水北调基金,筹集434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35%。工程建成后,继续征收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用于偿还部分银行贷款本息,以控制水价不超过可承受能力。
利用银行贷款558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45%。银行贷款的本息由水费收入和工程建成后延长征收的基金偿还。
(三)南水北调工程基金
为了顺利落实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资金,针对目前城市供水价格偏低,与用水户可承受水价之间尚有一定提价空间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高城市生活和工业水价,以水价附加的方式建立南水北调基金。南水北调基金征收的范围为东线和中线工程受水区,涉及京、津以及冀、鲁、豫、苏部分地区的城市。
依据居民可承受水费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以及工业用水成本占工业产值的1.5%测算,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省(直辖市)城市可承受水价与现行水价间的上调空间约为0.9~2.5元/立方米。按水价上调空间的1/3~1/2建立基金,则年平均每立方米提价或水价附加约0.50~0.80元,筹集南水北调基金434亿元总体上是可行的。
鉴于工程建设筹资和建设基金方案的复杂性,国家有关部门将在下阶段做进一步的测算分析,与地方政府充分协商后确定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五、水价分析与管理体制
(一)水价分析
水价测算的原则是:还贷、保本、微利;两部制水价;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
依据国家有关规程规范,按供水水量和输水距离,逐段分摊投资,进行成本分析,测算主体工程的水源水价和分水口门水价。根据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分析,为了使分水口门水价能够被受水区用水户所承受,部分贷款由征收的南水北调基金来偿还。
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偿还部分银行贷款本息后,东线山东省内分水口门的平均水价为0.59元/立方米,中线北京和天津的分水口门平均水价在1.20元/立方米左右。
在分水口门供水成本的基础上,受水区用水户的水价还要考虑分水口门至自来水厂的配套工程、城市自来水厂及配水管网、污水收集与处理等环节的成本。如果考虑这些环节,初步估算需再增加2.5~3.3元/立方米。因此,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用水户的最终水价估计为3.2~4.8元/立方米,在可承受能力以内。
(二)管理体制
南水北调工程是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作用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既跨流域,又跨省市,应该按照如下原则设计管理体制,即遵循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体现水的“准市场”特点,产权明晰,有利于节水治污和水资源统一管理,以达到构建“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机制运作、现代企业管理、用水户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的目标。
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总体框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有关部门、省(直辖市)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负责协调和决策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
第二层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直接对领导小组负责。
第三层次:按照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出资各方成立董事会并组建干线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主体工程的筹资、建设、运行管理、还贷,依法自主经营。
工程沿线各省(直辖市)组建地方性供水(股份)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其境内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相关的配套工程建设、运营与管理,以及境内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与当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各干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沿线省(直辖市)供水(股份)公司之间为水的买卖关系,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签订供水合同,实行年度契约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简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
(一)调水工程方案
抽水方案主要优点,可缩短穿越分水岭的隧洞长度3个抽水方案输水隧洞总长204.5千米自然分段最长洞段30千米,在枢纽坝高的选定上也有较大机动;主要缺点,建设大流量、高扬程的大型泵站有难度,扬程425~428米装机427万千瓦,年用电203亿千瓦每小时,若按0.4元/千瓦每小时计,年用电费81.3亿元,运行费用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受水区多处于西北老、少、边、穷地区,如此高的年运行费,难以承受。再者,多种类型建筑物,建设地点分散,管理维护困难,冬季输水受冰冻的影响。
自流方案的主要优点,隧洞避开了地表大量的交叉建筑物问题,比较单一,工作环节少,故障率低,管理人员少,年运行费少;长隧洞输水有利于冬季保温,可延长引水期;减少输水工程规模;深埋长隧洞避开了地表的冻害作用和岩体的物理风化作用,以及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影响;深埋隧洞与地面建筑物相比在抗地震破坏方面也有较大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地表的地震烈度随深度增加而衰减,大体上深50~100米衰减0.5度。主要缺点,输水隧洞长。
根据历次专家咨询会和审查会,众多院士和专家不赞成抽水方案。根据当前开凿隧洞技术水平和已建的长隧洞工程,权衡利弊,目前采用自流方案。如果几十年后,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电力供应条件发生变化,也不排除个别调水河流采用电网供电的抽水方案。
根据方案的工程规模、可调水量、工程地质条件、技术可行性、海拔高程、施工条件及经济指标等因素,经综合比选,三条河调水较好的方案为:
大渡河:达—贾联合自流方案;
雅砻江:仁—章自流方案和阿—贾自流方案;
通天河:同—雅—章自流方案和侧—雅—贾自流方案。
(二)工程总体布局
上述三条河五个较好的引水方案有两种组合,形成了三条河调水的两种布局方案,一是达—贾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立方米;仁—章自流线路,调水45亿立方米;同—雅—章自流线路,调水75亿立方米,共调水160亿立方米。二是达—贾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立方米;阿—贾自流线路,调水50亿立方米;侧—雅—贾自流线路,调水80亿立方米,共调水170亿立方米。
布局方案二具有下移、集中的特点。
下移。布局方案一的通天河引水高程4100米左右,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严重缺氧,每年野外工作时间仅4~6个月,勘察、规划、施工、运行和管理困难很大。布局方案二相对于布局方案一,引水枢纽和输水线路整体下移,海拔高程处于3500米左右,该区有森林、农田,适宜于人类活动,对施工、运行和管理都有利。下移后的通天河侧仿水库比方案一同加水库的径流量大,下泄水量也大,而且侧仿水库处于三江源保护区的边缘,对生态的影响相对较小。
集中。布局方案二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互相联系,能由近及远、逐步实施,达—贾线先期实施后,后期实施的雅砻江、通天河输水线路相当一部分要从达—贾线近旁通过,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后期工程可充分利用第一期工程线路的地质资料和处理措施,节省后期工程大量的勘测、交通及施工等基础工程费用。
根据规划阶段的工作深度,拟推荐布局方案二。根据推荐的布局方案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总体布局如下:
大渡河、雅砻江支流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立方米。自雅砻江支流达曲开始调水,建阿安引水枢纽引水7亿立方米,通过输水隧洞穿过分水岭到泥曲;建仁达引水枢纽引水8亿立方米,再通过输水隧洞穿过雅砻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到杜柯河;建上杜柯引水枢纽引水11.5亿立方米,再通过输水隧洞穿过分水岭到麻尔曲;建亚尔堂引水枢纽引水11.5亿立方米,再通过输水隧洞穿过分水岭到阿柯河;建克柯引水枢纽引水2亿立方米,再通过输水隧洞穿过大渡河与黄河的分水岭到黄河支流贾曲;在贾曲隧洞出口后,沿贾曲左岸开挖明渠,输水到黄河。
雅砻江阿达—贾曲自流线路,在雅砻江干流建阿达引水枢纽,调水50亿立方米。开凿隧洞通过雅砻江干流和支流达曲的分水岭,输水穿过达曲,此后输水线路和达—贾联合自流线路基本平行,走向一致,输水到黄河贾曲出流。
通天河侧仿—雅砻江—贾曲自流线路,在通天河干流建侧仿引水枢纽,调水80亿立方米。自侧仿水库引水,过歇武沟沿通天河及其以下的金沙江左岸开凿隧洞,到邓柯附近穿越金沙江与雅砻江分水岭到雅砻江浪多,顺河道而下进入雅砻江阿达水库,然后从阿达水库引水到黄河贾曲,自阿达引水枢纽以后的输水线路和阿—贾自流线路基本平行,输水到黄河贾曲出流。
三条河调水170亿立方米,基本上能够缓解黄河上中游地区2050年左右的缺水,但从发展战略考虑,要实现西北地区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尚需扩大水源。因此,规划时还研究了从西南的澜沧江、怒江向黄河调水作为西线后续的远景水源工程。初步研究结果认为,从澜沧江、怒江可以自流调水到黄河,后续水源可调水量160亿~200亿立方米,后续线路均能与目前规划的三条河引水线路相衔接。后续水源调水拟从怒江东巴水库引水,串连澜沧江吉曲、扎曲、子曲,在玉树以上入通天河侧仿水库,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相衔接。
(三)工程分期
1.第一期工程的选定
从以上三条河调水工程总体布局初步比较来看,由于各输水线路的入黄出口均在黄河贾曲,出口段输水线路集中在从雅砻江和大渡河支流引水的达—贾联合自流线路附近,工程实施必然要由近及远,先支流后干流的步骤逐步实施,即先从靠近黄河的达—贾联合自流方案开始,逐步扩展到雅砻江干流和通天河引水,实现三条河调水170亿立方米。
本着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划思路,第一期工程选择达—贾联合自流方案。达—贾联合自流方案调水40亿立方米,需要建5座引水枢纽,引水线路长度260千米。
2.第二期工程选择
布局方案二中,雅砻江距黄河较近,调水条件优于通天河,因此选择雅砻江阿—贾自流方案为第二期工程。
第一、第二期工程的实施,可满足2030年左右黄河上中游6省、自治区增供水资源量的需求。
3.第三期工程选择
布局方案二中,选择通天河侧—雅—贾自流方案为第三期工程。第三期工程调水80亿立方米,输水线路长,投资高达1929亿元单方水投资24元,占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投资的6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要全部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按现规划的工期排序,第三期工程的实施时间预计在30年以后,那时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已经实施,西线工程的第一、第二期工程也已实施,南水北调“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黄河水资源需要重新配置。再者,那时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需水也有变化,第三期工程的规模势必相应调整,工程方案尚可与抽水方案或其他方案进一步比较优选。由于目前规划的第一、第二、第三期工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一期工程先行实施,第二、三期工程输水线路在通过雅砻江和大渡河支流分水岭时,与第一期工程平行的线路部分都需另外开凿隧洞,与第一期工程互不干扰,故第一期工程的选定不影响第二期工程的调整变化,更不影响第三期工程进一步优选。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简介
(一)供水范围及供水目标
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分为黄河以南、胶东地区和黄河以北三片。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生态和农业用水。
(二)水源条件
长江是东线工程的主要水源,质好量丰,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达9000多亿立方米,特枯年6000多亿立方米,为东线工程提供了优越的水源条件。淮河和沂沭泗水系也是东线工程的水源之一。规划2010年和2030年水平年多年平均来水量分别为278.6亿立方米和254.5亿立方米。
(三)调水线路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梯级抽水站,总扬程65m。
东线工程从长江引水,有三江营和高港2个引水口门,三江营是主要引水口门。高港在冬春季节长江低潮位时,承担经三阳河向宝应站加力补水任务。
从长江至洪泽湖,由三江营抽引江水,分运东和运西两线,分别利用里运河、三阳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送水。
洪泽湖至骆马湖,采用中运河和徐洪河双线输水。新开成子新河和利用二河从洪泽湖引水送入中运河。
骆马湖至南四湖,有三条输水线:中运河~韩庄运河、中运河~不牢河和房亭河。
南四湖内除利用湖西输水外,须在部分湖段开挖深槽,并在二级坝建泵站抽水入上级湖。
南四湖以北至东平湖,利用梁济运河输水至邓楼,建泵站抽水入东平湖新湖区,沿柳长河输水送至八里湾,再由泵站抽水入东平湖老湖区。
穿黄位置选在解山和位山之间,包括南岸输水渠、穿黄枢纽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黄渠三部分。穿黄隧洞设计流量200立方米/秒,需在黄河河底以下70m打通一条直径9.3m的倒虹隧洞。
江水过黄河后,接小运河至临清,立交穿过卫运河,经临吴渠在吴桥城北入南运河送水到九宣闸,再由马厂减河送水到天津北大港。
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千米,其中黄河以南646千米,穿黄段17千米,黄河以北493千米。
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工程西起东平湖,东至威海市米山水库,全长701千米。自西向东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即西水东调工程;中段利用引黄济青渠段;东段为引黄济青渠道以东至威海市米山水库。东线工程规划只包括兴建西段工程,即东平湖至引黄济青段240千米河道,建成后与山东省胶东地区应急调水工程衔接,可替代部分引黄水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简介
中线工程规划受水区包括唐白河平原及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南北长逾1000千米,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在这一区域内,因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仍将继续增加,通过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提高水价、增加投入、综合管理等措施,到2010年和2030水平年,缺水量分别为128亿立方米和163亿立方米。其中,2010年与2030年的城市缺水量分别为78亿立方米和128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近、后期调水量按城市缺水量确定。
(二)水源工程方案比选
1.引汉与引江的方案比较
从长江三峡库区大宁河、香溪河、龙潭溪抽水,经丹江口水库北调的各种方案,水源部分的投资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投资的2~5倍;由于要提水,成本水价较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水价高9倍左右。考虑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水量近期可达到97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2010年城市净缺水78亿立方米的需求,与从长江干流调水的方案相比,投资小、工程简单、工期短、运行费低,故推荐中线近期工程仍从汉江引水。后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可达130亿~140亿立方米。将根据受水区需调水量要求,再研究后期或远景从长江干流增加调水量的方案。
2.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与不加高调水的方案比较
加高大坝调水,最小调节库容达到98亿立方米,对近期调水量可以进行完全调节,基本做到“按需供水”;不加坝调水,调出的水量小,到达用户的年净供水量约65亿立方米,与净需调水量78亿立方米的差距较大,而且95%保证率的净供水量不足30亿立方米,调水过程极不平稳,难以满足城市供水要求。
加坝后,水库的蓄洪能力大大提高,可以使汉江中下游遇1935年洪水时不分洪,为分蓄滞洪区5万余公顷耕地、70多万人口提供了长治久安的发展条件。若仍维持目前的防洪方案,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需要的投资和需要搬迁的人口,将超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投资和移民。
大坝加高增加了发电水头,使因调水而损失的电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如不加坝调水,减少电量约10亿千瓦/小时,加坝调水减少的发电量约5亿千瓦/小时,较好地兼顾了水源区的发电收益。
大坝加高后,将居住在157m高程附近的大量移民外迁安置(157~161m高程间的移民数约占157~170m高程间总移民数的45%),一方面可显著减轻人类活动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使水库水质满足城市供水标准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可大大改善库区的环境容量,加快库区群众脱贫的步伐。
另外,还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61m的方案。由于汛限水位没有改变,该方案调出的水量与过程基本与不加坝调水方案相同,不能满足城市供水的需水量和高保证率的要求。综合比较结果,仍推荐丹江口水库按最终规模加坝调水的方案。
(三)可调水量规划
1.汉江流域水资源
汉江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566亿立方米,现状总耗水量39亿立方米,其中丹江口水库大坝以上,地表水资源量388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上游耗水量约23亿立方米,中下游需水库下泄补充162亿立方米,在剩余的203亿立方米水中规划可调走97亿立方米。
2.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及水量分配
将丹江口水库、汉江中下游及受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供水调度及调节计算,在近期可调水量97亿立方米中,有效调水量95亿立方米。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
近期有效调水量分配如下:北京12亿立方米,天津10亿立方米河北35亿立方米,河南38亿立方米(含刁河灌区现状引水)。
3.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
调水后,汉江干流河段的枯水流量有所加大;兴隆以下河段中水历时延长,沙洋河段、仙桃河段多年平均水位均有所上升,但部分河段中水历时减少,黄家港河段、襄樊河段水位有所降低;中下游河床总体上将向单一、稳定、窄深、微弯型发展,河床冲刷强度减弱,航运条件有所改善,但整治流量较现状有所降低,整治工程量将有所增加;干流供水区的供水保证率均有明显提高,但部分取水泵站的耗电量也将有所增加。因此,调水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有利有弊,且其不利影响都可以通过工程措施予以减缓或消除。
(四)输水工程方案比选
1.总干渠线路比较
主要对黄河以北总干渠线路布置高线或高低分流进行了比选。研究结果表明,高低分流方案的投资与高线明渠方案的投资基本相同,但高低分流方案的后期还需要增加投资,且低线部分的水质没有保障,管理极为困难,水的调配基本无法控制;而高线可以较好地兼顾近、后期城市供水的需要,并能相机向低线河道供水,形成多条“生态河”。因此,从长远考虑,推荐高线方案。
2.总干渠结构形式比较
重点进行了明渠、管(涵)、管(涵)渠结合布置方案的比较。结果表明:管(涵)输水虽具有占地少、输水损失小、便于管理的优点,但由于投资高、需要多级加压导致运行费用大、检修困难,因此全线采用或大量采用管(涵)方式的难度较大。在北京、天津市区和穿过大清河分蓄洪区总长135千米的地段采用管涵,避免了明渠与当地其他基础设施的矛盾,还可增加明渠段的水头,有利于输水工程的总体优化。因此,推荐总干渠局部管道的结构形式。
3.总干渠一次建成与分期建设方案比较
输水工程一次建成和分期建设方案技术上均可行,经济评价指标相近。但分期建设方案不仅投资较少,更重要的是在需水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和缺乏长距离调水经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故推荐输水工程分期建设方案。
历任领导
尹宏伟: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
孙庆国: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总工程师、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