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

共 5088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10-25 12:22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从表面上来看可能是时间、金钱、精力等,但实际上真正的束缚是心灵上的。阿德勒认为,真正束缚我们的因素有三个:「无法改变的过去」「复杂的人际关系」「实现不了的未来」

1. 过去

1.1 心理创伤

佛洛依德主张「因果论」,他认为:「人的童年以及过去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潜意识甚至是整个一生」。即你现在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有一个痛苦的过去。

阿德勒坚信「目的论」,他认为:「你的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过去看法,而这个看法是能够改变的,就看你想不想改变」。即你现在看起来不幸是你自己的选泽。那些生活不幸且归因于运气不佳或者童年阴影的人,在阿德勒看来都是你没有努力去争取幸福的有利借口。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并不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经历,而是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创伤痛苦不幸的遭遇确实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过去受到的伤害并不意味着会失去未来。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而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才会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1.1 改变的勇气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又如何看待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性格,广义来说甚至包含了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的性格很悲观“ 和 ”我有一个悲观的世界观“。两者都在说悲观,但区别在于前者圈定了自己的性格,而后者在于自己所持有的 xx 的世界观。性格带有不可改变的感觉,但世界观却有改变的可能。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大约会在 10 岁左右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初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无意识的选择,但正是因为「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我们就有重新选择的可能」

人无论在何时或者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有改变的可能。你之所以不能改变,是因为自己给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很多人保持”现在的我“,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和问题都是已知的,即使遇到点困难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但如果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生活的不安会让自己恐惧。即,「即使人们对现状有各种不忙,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所以,你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也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2. 现在

2.1 烦恼的根源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所谓“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你觉得自己个子矮,其实是因为你害怕别人觉得你个子矮;你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是在于你没办法满足你亲朋好友的期待。试想一下,如果整个地球只有你一个人,你还会担心自己个子矮,或者成绩不好吗?

之所以觉得自己个子矮,是因为有自卑感;之所以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

2.2 自卑感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为了补偿这份自卑感,我们会去追求优越性,人们会想要努力的摆脱无力的状态去追求进步,人类史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所以无论是自卑感还是追求优越性都不是病态的,这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成长的刺激。

但自卑感容易陷入两大误区:「竞争意识」「自卑情结」

2.2.1 竞争意识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个子矮、长得不好看”这种不必要的担忧和烦恼,是因为这与竞争有关。有竞争意识势必会产生自卑感,就会有“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随之而生(比优秀没上界,比惨没下界)。此时,他人对你来说不仅是竞争对手,更可能是敌人。「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么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但如果抱持着人人都是伙伴的心态,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当你不再把他人当成敌人,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和攀比之中时,你眼中的世界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2.2.2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就是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则现实无法改变。举个例子,因为长得不好看所以没人喜欢,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

阿德勒把这种看似有正确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外部因果律”,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的一样」。如果抱着“学历低就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 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其目的就是证明改变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不用去努力了,把一切合理化作为自己不能的解释。

2.2.3 弥补

自卑感的产生是因为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所以问题就不变成如何弥补自己的欠缺?其最健全的姿态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比如说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等等。

追求优越性往往很容易被误认是超越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但真正的优越性是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人一等。「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2.3 课题分离

除了和别人竞争会给我们带来烦恼之外,还有就是寻求他人的认可(满足他人的期待)。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强烈反对赏罚教育,因为这是在干涉别人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而分辨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举个例子:孩子不好好学习,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如成绩不好、无法升学)最终是由孩子自己承担,而不是父母承担。所以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所以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会变成孩子会变成为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而去学习,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认可。当然,这其中可能也会有父母自己课题,比如说:支配欲和同龄人竞争等等。但这些都是父母的课题,不应该把自己的课题强加在孩子身上。“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背后带着强烈的目的性。

再举个例子,你喜不喜欢一个人那是你的课题,Ta 回不回应你那是 Ta 的课题;你帮不帮一个人那是你的课题,Ta 感不感谢你是 Ta 的课题。如果我们希望对方回应/感谢你,本质上是在寻求回报或者认可感,而这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所以阿德勒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谁的课题谁负责,不去干涉别人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冷静的划清界限。」

2.4 被讨厌的勇气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真正的自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

这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而是课题分离。不想被讨厌也许是你的课题,但是否讨厌你那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惜花你,你也不能去干涉。就像那句谚语“把马儿带到水边”,是否喝水是它的课题。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们应该更关注自己过得如何。一旦拥有这种被讨厌的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起来。

3. 未来

除了过去的束缚和人际关系外,我们人生中最大谎言就是不活在当下,我们总会关注未来,设立伟大目标,觉得只有成为天之骄子,觉得自己能干出一番大事,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并且这并不可耻。甘于平凡也需要勇气,经营好自己,平凡的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3.1 自我接纳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积极的自我肯定,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这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单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其容易导致优越情节,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纳是指加入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 60 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 100 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 60 分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 100 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很容易陷入焦虑或者自我怀疑中,特别是在多次尝试未果之后。

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我们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够改变的”,去接受无法改变的,给予勇气,去改变能够改变的。

3.2 他者信赖

相信他人可以分为信用和信赖。信用是由附加条件的,比如说银行贷快用的就是你的信用;而信赖是不加任何条件的。

我们应该无条件的选择相信别人,这样才能构建更加深厚的关系。

有人会认为”无条件信赖他人可能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的,而是他人的课题,你需要考虑你该怎么做就行了。

当然,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让人当一个傻瓜式 的老好人,并没有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的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任只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方法。

当你决定要和他人建立深厚关系时,不应该一味的担心”被背叛“,这样只会关注因此收到的伤痛。只有拿出无条件信任对方的勇气,进一步加深关系的,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才会随之增加。

毕竟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成朋友,如此一来,是该选择相信还是怀疑,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真的遭遇背叛了那,遭遇背叛时的怒气和悲伤又该怎么办呢?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了」

3.3 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是指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认为“自我牺牲”是一种过度适应社会的人,需要警示。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方法。比如说,我们通过劳动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都用,进而获得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能为我做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哦,我的朋友,请问有什么我可以帮到你的吗?)

3.4 人生目标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有两大行为目标,一个是「自立」,另一个「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的意识「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自立和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也是三个缺一不可的整体。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才能不惧怕背叛做到他者信赖;正因为对在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正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并且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4. 其他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非常推荐的书,非常适合自我救赎。书中也带给了我很多新奇的观点(比如说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同时也引起了很多思想上的共鸣(比如说活在当下,去改变能改变的)。但我们还是要辩证的看待里面的观点,毕竟阿德勒心理学只是一个流派,他否定决定论,并不代表决定论是错的,不能一棒子打死。

另外,强烈建立大家看一下张一鸣在字节跳动 9 周年上的演讲《平常心做非常事》,其很多思想都与阿德勒心理学不默而合。

在这里摘录两段:

关于平常心,我首先想说的是:平常心对待自己。最基础的是,认识到每一个人包括自己,都是一个平常人。

一些媒体在报道创业公司、人物故事的时候,希望加上戏剧性,要么经历显得很传奇,要么人物特点非常突出。我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对方也希望我分享曲折的故事。我常常说没什么特别的。其实在我看来,大部分事情,都是有原因、有道理的,没有特别难以解释或者特别不寻常的部分。

真的是这样。随着业务的发展,我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很多非常有特长、有能力的人。我自己的一个感觉是:也许在知识经验上有些差别,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大家都还是非常接近的,是平常人、普通人。但有一点,能取得很好成就的人,他们往往保持很平常的心态。也就是说,保持平常心,接受当下的自己,把自己做好,往往就能把事情做好:「平常人也可以做非常事。」

《The Power of Now》重点讲,人们用太多时间去忧虑未来和纠结过去,很少时间注意力在当下,关注当下最应该做的事,当下的感受,当下的判断。我们说过去是动态加速的一年,我相信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担心。但可能在大家担心的过程中,时间、精力,已经消耗掉了,对于更重要的当下、当前要做的事情, 反而可能缺乏关注。或者可能在对损失、犯错误的懊恼中,又错过了新的机会。


浏览 3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