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区
地名由来:2004年由原郾城县析置;召意为号召、召唤,陵是大而隆起者(大土山),取意号召天下之高地,另据《中国地名辞源》:汉置召陵县,有召陵故城遗址,因名;另说召古为高之意意,因建于高岗之上,故名。
许慎文化园
许慎文化园
许慎文化园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召陵区入选。
2021年9月,召陵区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召陵区人口数量为49.91万人,位列漯河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河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名第94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032位。
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召陵区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1年2月,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名单出炉,召陵区榜上有名。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召陵区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9月,河南省政府食安委命名召陵区为第三批河南省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
召陵历史悠久,位居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立了召陵邑。2004年9月经国务院、河南省政府批准,设立召陵区,成为中国食品名城、全国卫生城、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漯河市的一个新区。召陵新区交通四通八达,通讯畅达,能源充足,资源丰富。召陵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这里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家许慎的故里,他所撰著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语大字典。这里名胜古迹丰盛,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面积与人口】 辖区总土地面积为405平方公里,人口50万。辖3个街道、4个镇(天桥街道、翟庄街道、、东城街道、万金镇、召陵镇、青年镇、老窝镇),197个行政村、9个社居委。
【区位交通】 召陵区位于漯河市区东半部,京广、沪渝铁路在此交汇,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漯周高速公路、洛界(洛阳~界首)公路横穿东西。京珠高速公路入路口与召陵行政新区区址仅数百米之遥。西部紧靠全国一级编组站——漯河火车站,北距郑州国际机场仅90公里。突出的交通优势,为全区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气候与河流】 召陵区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4.7℃。日照时数为2181小时。年降水量为786毫米。境内有沙河、黑河、枯河、汾河、汾支等五条大小河流经。沙河属沙颍水系;黑河、枯河、汾河、汾支属汾泉河水系。沙河自发源地鲁山县伏牛山脉石人山下,东流经宝丰、平顶山、叶县至舞阳县章化乡河湾村入漯河境,在漯河市区小宋庄村东澧河汇入,流至辖区老窝镇前李村出漯河境,又东流经商水、周口、项城、沈丘,至安徽上沫河入淮河。在漯河市辖区内全长106.6公里,流域面积19117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魏国在原郾城县境内建立了召陵邑。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召陵为县,召陵属陈郡。汉时,召陵县改属汝南郡。三国时属魏,仍沿汉制。两晋时,召陵属颍川郡。因避晋讳,召陵改为邵陵。南北朝时,南朝宋在郾城境内置颍川郡,领召陵、临颖、曲阳三县。北魏置颖川郡,仍领召陵、临颍、曲阳三县。逦道元称之为南颍川郡,治所在邵陵县之奇额城(今漯河市老寨附近);北齐改南颖川郡为临颖郡,仍领三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临颖郡。开皇五年(585年)置郾城县,召陵县划入。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道州,恢复召陵县。道州治所在郾城,领郾城、召陵、北舞渡、西平四县。贞观元年(627年)省召陵入原郾城县,属豫州(后改为蔡州)。
【历史名人】 召陵历史上人才辈出,均以其独特贡献垂耀青史,尤以许慎最为著名。许慎(公元54年—149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人(今姬石乡许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其著作《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汉语字典。许慎一生,除著有《说文》外,还著有《孝经孔氏古文说》、《五经异义》、《淮南子注》、《汉书注》、《六韬注》、《五经通义》等。但他花费的心血以《说文》为最多。从他开始撰写《说文》到完成初稿,费时16年,从初稿到修改定稿又费时22年,前后共费时38年。
【历史事件】 齐桓公会盟诸侯于召陵:召陵故城,位于召陵区召陵寨西北隅。召陵故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名吴寨,欲称老寨。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00米,高出城外地面8米。外城周长12里,呈正方形,高出城外地面3—6米,局部城墙尚存。召陵故城历史久远。地域宽阔,位居要冲,为历代兵家相争之地,留下许多古战场遗迹。查阅《中国通史纲要》文献资料,有文字记载:公元前679年,在今江汉地区及河南南部地区的楚国,势力强盛起来(当时的强国之一),虎视眈眈,睽视中原,蚕食侵略,扩大楚国领土。由于不断向北方发展,成为北方诸国防御和对抗的目标。在今山东省的齐国是春秋时的主要强国,齐桓公小白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并利用周的传统地位,提出“尊周”的旗号,团结周边的诸侯国家,对抗经常威胁诸国的楚国和戎狄。
历史沿革:
夏为古郾子国。
西周属胡国,召公姬奭东征,伐淮夷,曾以此为都城。
春秋分属楚国、蔡国。
战国时魏国始建召(音zhào)陵邑。
秦改召陵县,属陈郡。
汉属汝南郡。
东汉建武三年(27),析召陵县置征羌县,属汝南郡。
三国属魏。
两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改为邵陵,属颍川郡。
南北朝复为召陵。
南朝宋置南颍川郡,治召陵县奇硕城(今漯河老寨附近),辖召陵、临颍、曲阳3县。
北魏为颍川郡召陵县。
隋开皇五年(585),置郾城县,召陵县划入。
唐武德四年(621),置道州,复召陵县。
贞观元年(627),划召陵县入郾城县,属豫州(后改为蔡州)。
1929年,属东北区。
1948年,属豫皖苏五专区,同年12月划入郾城县。
1958年,建召陵公社。
1984年,改为召陵乡。
1994年,撤乡建镇。
2004年,撤销郾城县,分设召陵、郾城2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