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博物馆
共 4534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4-05-30 15:56
历史沿革
1956年6月,创建乐清市博物馆的前身乐清县文物管理小组。
1957年4月,成立乐清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1964年,乐清师范停办,乐清县委宣传部将该校址改建博物馆,包珍存兼任馆长
1970年,乐清县成立文物图书清理小组。
1972年,文物图书清理小组撤消,并入乐清县革命文化宣传站,后改称文化馆,
1978年,乐清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指派王宗汉为专职文物干部,文物馆设南大街仅三间楼房。
1984年,周守华任专职干部,文化、博物、图书三馆正式分立,着手兴建新馆——文越大楼。
1999年1月,乐清市博物馆迁入文越大楼,定名为乐清市博物馆。
建筑布局
综述
乐清市博物馆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720平方米,大楼坐北朝南,钢筋混泥土结构五层楼房,展厅4室,实用面积623平方米,库房面积90平方米。
乐清市博物馆
展厅
基本陈列
《民俗文物展厅》是以反映瓯越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乐清古县的地方特色,作为乐清历史文化宣传和交流的平台。展览内容以历代农业生产用具(排灌、收割、脱粒、运载等农具);渔业捕捞用具(钓跳鱼、钓蟹等钓具,捕渔网具,浮简等);盐业生产工具;家庭纺织用具(纺轮、布机、纺纱车、凳头织等);生活用品(精雕细刻历代各式木床,绣花椅、鞋桡、茶几、烛台、桌栏、果盒、六格、四格、两格、单格等各种金盒,汤壶、饭斗等各方面的用具)。整个展厅陈列面积约300平方米,展出藏品数200余件,定期调整充实展品,从多层面多角度描绘出一幅具有该市特色的民风民俗画卷。
乐清市博物馆
临时展览
乐清市博物馆充分利用一楼和二楼展厅举办一系列长期和短期的展览活动,展出形式分自办、引进和联办三种。作为乐清历史文化宣传和交流的另一平台。主要有:《当代艺术精品展览》(1995年10月自办);《恐龙展览》(1996年5月引进);《性从愚味到文明展览》(1997年2月引进);《保护野生动物巡回展览》(1999年4月自办);《蝴蝶标本展览》(2000年9月引进);《航天模型展览》(2001年10月自办);《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展览会(2004年9月市委组织部、市党史研究室联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图片展览》(2005年7月自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2006年10月自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展览》(2007年5月自办)等。
乐清市博物馆为了拓展历史文化教育平台,扩大博物馆教育影响面,我们还结合实际情况,制作了小型图版下乡巡回展出。如《保护野生动物标本展》到柳市、虹桥等四大集镇展出,历时60余天。在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时,为配合学校教育,特制一套图版到全市中、小学校巡回展出,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中也有在观后来信探讨各种问题,一些乡镇学校还举办了知识竞赛,为青少年提供了学校以外的第二课堂。为了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该馆与国家计生委宣教中心、温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性从愚昧到文明》展览,除了到“四大集镇”巡回展出外,还到大荆山、芙蓉山等老区展出。
馆藏文物
综述
乐清市博物馆藏品来源于出土、征集、捐赠三方面。截至2019年末,乐清市博物馆藏品有494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48件/套。
重要藏品
文物挖掘
乐清市区域内一些古墓葬、遗址、窑址的抢救性发掘中所清理出的文物,如1965年12月竹屿牛头山晋墓的清理出鸡首壶、铜洗、三足砚等20多件文物,1983年,慎江排岩头古墓群、1986年四房山遗址的发掘,1997年,清理了多座战国墓葬,共出土100多件随葬品(另有部分出土由温州市博物馆调去收藏)。2005年联合温州市文物考古所对北白象陈家桥村大坟庵山,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工地的晋墓、明墓和宋代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瓷器。
乐清市各村庄在农田水利改造、旧村改造中所发现的古墓葬、古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也征集了一部分文物。乐清市博物馆曾配合温州市文物商店到白石、虹桥、大荆等地集市期间收购传世文物。如宋代双鱼青瓷碗、玉石双龙壶、玛瑙珠等(其中部分由温州文物商店收藏)。2003年7月1日,在乐成镇梅溪路工地发现类似化石的动物标本,经研究是蓝鲸脊椎骨,据脊椎骨的直径来判断,这条鲸鱼生前至少有20米长,在浙江也少有,这是该市古海洋生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该市历史上海岸线演变和地理环境变化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捐赠文物也是藏品来源主要方面,以前有市民送来“七道士”江弢叔的字画外、中国著名的乐清籍艺术大师和艺术家,向该馆捐赠一批艺术精品,如周沧米的《中天积翠》,张怀江的《同心合力》,林曦明的《空山鸟语》,王风祚的《杨柳观音》,林邦栋的《拜寿》、高公博的《春江水暖》等共38件,作品有国画、版画、剪纸、黄杨木雕等。
藏品保护
乐清市博物馆承担着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物藏品管理的要求,对馆藏文物建立登记入库管理,藏品建档制卡及信息数据化处理工作。设立专门文物库房、严格按照《博物馆风险等级标准》的要求,建立安全管理系统,有专职人员1人,配备数码监控,报警系统等技防设施,并与110实现了联网,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做好库房的“三防”工作(防潮湿、防蛀、防火)。全市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62处,文保点14处。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要求,该馆已对“南阁牌楼群”“高氏家族墓地”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树有保护志碑,建有记录档案,确定管理人员,2005年设立了文保站。对省、市级文保单位的“四有”档案,正在制作中,已完成4处省级文保单位的“四有”档案。
文化活动
学术研究
乐清市博物馆有文博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5人,占全体事业编制人员数的27%,主要从事全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以及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在一些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编撰有1999年由乐清市文物馆主编:《浙南瞿振汉起义史论》,1987年乐清县文化局编印的《雁荡山摩崖石刻》,1991年周守华编《雁荡人文采风》,2000年陈纬编《乐清历代碑志选》,2004年南伟然编《乐清传统民俗》等学术专著。
宣传教育
乐清市博物馆始终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乐清历史文化为中心,坚决执行以保护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①编辑出版书刊,撰写发表学术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及乐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乐清市文物馆编《乐清文物简报》刊出10期(1999年—2001年);乐清市文物馆、市收藏协会编《文物与收藏》刊出3期(2000年);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乐清文物》大型画册(2006年);乐清市文物馆编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2006年)等。乐清市博物馆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南向北《借助民间力量管好社会文物——乐清市社会文物管理工作体会》《文物工作》1993年;余群鸣《加强文物古迹保护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乐清理论》2004年;余群鸣《乐清市出台促进文物事业发展政策措施》《浙江文物》2004年;周开阳《乐清市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初探》《乐清理论》2005年;陈纬《南宋词人甄龙友》《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2007年;陈元友《出使韩国(朝鲜)进士陈钝》《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2007年:王宗汉《真如寺、万桥、高友玑墓的宋明石构仿木古建特点》《雁峰》第5期1981年。
②举办讲座,培训班,文物保护法规知识竞赛等扩大宣传活动的覆盖面。
交流合作
乐清市博物馆十分重视与中国文物考古界、博物馆界同行及其专业领域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如1979年6月5日,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教授与李辉炳、王丽英等故宫博物馆专家来雁荡山进行科学考察,1981年浙江省考古所专家王士伦、劳伯敏来该市考察王十朋墓。2000年文化部郑欣森副部长及著名学者罗哲文来乐清考察南阁牌楼群。2006年5月,浙江省文物局鲍贤伦局长考察雁荡山摩崖石刻。2008年3月,北京故宫博物院董健丽、冯小琦两位专家考察虹桥碗儿山古窑址。此外,省考古所陈元甫、王海明、李小宁、沈岳明和温州市文物处长王同军及温州市考古所蔡钢铁、梁岩华等领导与专家学者前来乐清作学术访问和考察。与武义县文管会合作,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乐清市博物馆曾多次派员参加各类研讨会、学习班,借鉴和学习文物、博物馆管理工作经验。如1998年6月,张景艳、郑栩参加浙江省文物局举办的全省讲解员培训班学习。2002年8月余群鸣馆长参加省文博系统领导干部上岗培训班学习。2004年10月,张景艳、周开阳参加中国文物鉴定岗位培训班学习。而后,余群鸣、张景艳、周开阳、陈元友、郑栩、钱文等人,分别参加省文物行政执法培训班;省文化厅举办的文化局干部培训班;省文保单位档案建档培训班;以及温州市馆藏文物建档制卡培训班;温州市藏品建档制卡及文保单位“四有”资料整理工作培训班。
所获荣誉
乐清市博物馆为温州市文物工作先进单位,乐清市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曾获国家文化局文化遗产日组织奖。
2022年6月,入选浙江省博物馆(纪念馆)名录(2021年)。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全民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财政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设办公室、财务室、文物保护部、博物馆部等4个部门。
人员编制、组成:―事业编制数为16人,编人数16人。事业编制人员中本科学历9人,大专7人。
观众接待:年接待38900人。
历任馆长:周守华(1988年7月—1993年12月);南向北(1994年1月—1996年6月,副馆长主持工作);蒋进喜(1996年7月—1998年10月);南向北(1998年11月一2002年1月,副馆长主持工作);南向北(2002年2月—2002年6月);余群鸣(2002年7月)。
参观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