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哪些心理需求?

水木清华

共 281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3-06 15:45

ec6405de9f97fba6e4714685acbb86b1.webp


人类对于战争的动机有4个因素:(1)替代性攻击;(2)投射自我怀疑和自我仇恨;(3)生活中缺乏意义和目的;(4)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c3b230508fb6d9ab26edeff16403f801.webp替代性攻击
人类很早就发现,如果我们将憎恨转移、远离我们生活中非常亲近的人(生理或心理上),那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我们会更自然,更有支持感。


阿拉伯俗语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朋友就是拥有共同敌人的相识之人。当人与群体以外的人敌对时,群体间人际的压力就会缓和,我们越积极地表达对其他群体的敌意,我们被本群体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如果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威胁到一个群体的团结时,领导者往往会保留一个敌人。当紧张局势发生时,群体的愤怒和敌意就会集中到别处,群体的凝聚力就会被保持下来,甚至会增强。


当我们与邻居/朋友拥有共同的敌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更能理解这一点。我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会逐渐缓和,从而使我们成为亲密的战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军事家所犯的一个主要错误是,错估了轰炸对平民心理造成的影响。轰炸反而让平民强化了他们的精神/社会凝聚力,所以人们并没有像策划者预想中的那样,被轰炸吓倒,他们反而更坚强和团结


德国与同盟国的平民轰炸战略的实施结果就能证明这一点。轰炸平民聚居地并没有引起人们巨大的心理伤害。轰炸解决了“敌我”的问题——“战略轰炸不仅增强了敌军士气,而且并没有严重地影响到军工生产。”

e9b6a83a2b2e5aac1b42a723f6dcd225.webp


995f79487dd93f99f32e6f778cc0d7ef.webp投射自我怀疑和自我仇恨
决不滥加残害,对己放肆纵容!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精神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普遍认为,战争之所以大范围频繁发生,是因为战争找到了一种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不安情绪转移到一个更让人舒服的目标上的方法。


精神病医生卡尔·门宁格(Karl Menninger)写道:


战争……就是每个人内心多种微型战争的反映……国际间的战争就是人类动机的复制品……
当我们发现一种外部资源能接纳我们自己不能接受的感觉、动机和愿望时,我们的紧张情绪就会减弱。这种外部资源就是邪恶的敌人,而非自己人。
我们渴望有替罪羊目的是消除我们的自卑、无价值感和绝望
投射是我们逃离自身内心紧张情绪的最佳途径。与其成天埋怨自己,不如去驱除世界中的恶魔,反而会让自己感觉好一些。或许,真正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94fa3a5648e833c6c2ada5328499f48d.webp


695e457c575e6e3d14c8dcb68a80dace.webp生活中缺乏意义和目的

如果不带着有意义的目标重复做相同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会被腐蚀,而我们也会陷入茫然。战争满足了我们被需要的心理要求,正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说:


当一个人知道他所归属的集体需要什么样的特质时,他就会设法培养出这样的特质来。如果他为这个集体感到自豪,那他的自我满足感也会随之提升。没有任何集体能像军队那样,将人内心世界的骄傲、自豪完完全全激发出来。
弗洛伊德在《文明与缺憾》中写道:


我们发现生活是如此艰难,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痛苦、失望和虚假的事情。我们不能没有缓冲的办法……正如特奥多尔·冯塔纳(Theodor Fontane)所说,我们不能没有辅助支撑。可能的话有三种途径:强烈的娱乐兴趣,让我们更少地关注自己的痛苦;替代性的满足能减轻痛苦;沉迷于某事可以让我们对痛苦不再敏感。


战争的神秘期许可以说是一种强烈的兴趣转移活动。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战争是我们对自己生活和行为的意义、价值和激情的替代性满足的渠道。
《战争与和平》全书让我们看到,战争提升了小说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层次,让他们开始对一切进行精神上以及形而上的反思。通常在战争中,个体士兵的精神层次更广泛深刻,他们能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图申(Tushin)上尉一辈子平庸、无足轻重的人,到了战场上却以伟大英雄的标准做事和生活。
萨特在《延缓》中的人物相信战争。他们不再质疑自己的生活,也不再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死于乏味”。一旦看到入伍应征通知,他就会说:“这就对了!我的生活要变得有意思了!”

677c1dc2312fea3579ad7fdcccc78e7d.webp


71888ae8c587c8664faaa8a83ef183e3.webp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人类历史上灾难屡屡发生,都是因为能力强大的人急于得到某一部落、国家、宗教的认同,以至于毫无条件、狂热地信奉其教条,不管它的内容是不是理性或符合个体利益……
人类似乎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大小合适”且理想化的认同对象。人们的喜好会随着不同的条件而改变,但我们又不知道这些不同的条件具体是什么。罗盘上的指针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晃动,最后形成了磁力的两级,而指针一直朝南。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国家主义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国家的大小正“符合”大多数人在和平年代的需要,而这个概念的内涵会随着从和平年代向战争时期过渡而进行改变。而且我们会发现,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我们才能认同一个国际性群体


人既希望能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又期待能够得到团体的认同,而唯有战争能同时满足人的这两项基本需求。


战争的危险首先可以锐化我们的感觉,让我们觉察到自己活着,其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的确是团体中一分子,而且个体投入得越深,休戚与共的感受就越浓。


当战争处于“敌我分明”的情况中时,我们欢迎任何人加入我方阵营。这种感觉能缓解痛苦,减轻焦虑。例如,有数据显示,当一个国家积极参战时,这个国家的很多疾病的死亡率,包括癌症的死亡率都会下降。


弗洛伊德在评论战争时写道:


单个人已经不是他自己了,而是作为一名战士融入战争这庞大的机器中。他意识到了自己权力和行动上的错位和抑制。

0992559b08784754e2933f515dcbe73f.webp战争与内在动机

战争为我们的紧张情绪找到了宣泄口;我们对和自己很亲近的人产生了愤怒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伤害自己,但是战争可以让我们把这些怒火转移到陌生人身上


这些紧张情绪一般都会使人的生活举步维艰、无从是好,因为它会让好的情绪、坏的情绪感情并存,这样的情绪是很多人无法承受的,就像我们对个体的愤怒无法宣泄到某些和我们关系密切的人身上一样(例如我们工作中的同事或上级,我们需要跟他们维持好关系)。
当我们把这些情绪都转移到遥远的人们身上时,社会也会赞成我们使用这种做法。这样,我们跟别人的密切关系就会迅速变得紧密。
战争也能缓和我们内心深处的压力
我们会从自我认识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令人厌恶、应该摈弃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会带给我们最大、最多的痛苦、焦虑或压抑,现在可以将它们从我们身上转移出去,投向外部和别人身上。这种做法再次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现在,自我怀疑、自我批评背后积累的能量指向了外界而非内部,因此我们不再伤害自己。我们的感情也由此变得单纯许多。


一个邪恶的敌人也能解决人类一个巨大的冲突:一方面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另一方面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被群体接受的成员,并能跟群体融合在一起。
人们都会认为这两种需求是对立的,我们要么将自己个人化,要么将自己社会化。但我们明白,这两种欲望必须同时满足,就像我们生存需要食物和水一样。
唯有战争能同时满足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需求。即使到现在,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


不过,我们还有很多其他化解战争的方法。我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可以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50e2e5fce3f2da904cbf31455579ef6f.webp

fd161362c5c98d4fdd5a405593fee15f.webp



浏览 12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