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哪些心理需求?
水木清华
共 281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3-06 15:45
替代性攻击
人类很早就发现,如果我们将憎恨转移、远离我们生活中非常亲近的人(生理或心理上),那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我们会更自然,更有支持感。
投射自我怀疑和自我仇恨
决不滥加残害,对己放肆纵容!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当我们发现一种外部资源能接纳我们自己不能接受的感觉、动机和愿望时,我们的紧张情绪就会减弱。这种外部资源就是邪恶的敌人,而非自己人。
我们渴望有替罪羊目的是消除我们的自卑、无价值感和绝望
投射是我们逃离自身内心紧张情绪的最佳途径。与其成天埋怨自己,不如去驱除世界中的恶魔,反而会让自己感觉好一些。或许,真正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生活中缺乏意义和目的
如果不带着有意义的目标重复做相同的事情,我们的内心就会被腐蚀,而我们也会陷入茫然。战争满足了我们被需要的心理要求,正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说:
弗洛伊德在《文明与缺憾》中写道:
《战争与和平》全书让我们看到,战争提升了小说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层次,让他们开始对一切进行精神上以及形而上的反思。通常在战争中,个体士兵的精神层次更广泛深刻,他们能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图申(Tushin)上尉一辈子平庸、无足轻重的人,到了战场上却以伟大英雄的标准做事和生活。
萨特在《延缓》中的人物相信战争。他们不再质疑自己的生活,也不再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死于乏味”。一旦看到入伍应征通知,他就会说:“这就对了!我的生活要变得有意思了!”
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人类历史上灾难屡屡发生,都是因为能力强大的人急于得到某一部落、国家、宗教的认同,以至于毫无条件、狂热地信奉其教条,不管它的内容是不是理性或符合个体利益……
人类似乎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大小合适”且理想化的认同对象。人们的喜好会随着不同的条件而改变,但我们又不知道这些不同的条件具体是什么。罗盘上的指针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晃动,最后形成了磁力的两级,而指针一直朝南。
战争与内在动机
战争为我们的紧张情绪找到了宣泄口;我们对和自己很亲近的人产生了愤怒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伤害自己,但是战争可以让我们把这些怒火转移到陌生人身上。
当我们把这些情绪都转移到遥远的人们身上时,社会也会赞成我们使用这种做法。这样,我们跟别人的密切关系就会迅速变得紧密。
战争也能缓和我们内心深处的压力。
我们会从自我认识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令人厌恶、应该摈弃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会带给我们最大、最多的痛苦、焦虑或压抑,现在可以将它们从我们身上转移出去,投向外部和别人身上。这种做法再次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现在,自我怀疑、自我批评背后积累的能量指向了外界而非内部,因此我们不再伤害自己。我们的感情也由此变得单纯许多。
人们都会认为这两种需求是对立的,我们要么将自己个人化,要么将自己社会化。但我们明白,这两种欲望必须同时满足,就像我们生存需要食物和水一样。
唯有战争能同时满足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需求。即使到现在,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
评论